三國演義被後人誤解的曹操,到底怎樣?

實際上,司馬炎逼曹奐禪位,跟曹丕逼漢獻帝禪位,吃相沒什麼區別!

但為了佔據大義,勝利者的晉朝,就使勁抹黑魏朝,讓自己的上位顯得名正言順,頗有一副“曹家做事這麼喪盡天良,我們司馬家不能不上位啊,我們是順應民心,天意所歸!”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作為魏朝第一個皇帝的父親,曹操更是抹黑的重點。

至於在三國中處於失敗一方的劉備,本來也該是“成王敗寇”的,但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理念,最主要的是,劉備有著正統漢室皇族的血脈,所以司馬家不但沒有抹黑,反而是各種讚譽,“劉皇叔有多好多好,可惜就是一直被曹賊迫害”,以此襯托出魏朝的“惡行累累”!

不然的話,同是三國之一,為什麼《三國演義》中吳國的戲份那麼少,孫家三父子基本屬於背景板的存在?

三國演義被後人誤解的曹操,到底怎樣?

曹操生前並未廢漢室,只不過是權傾朝野,也就是所謂的權臣,試問哪個朝代沒有權臣?

西漢時的霍光,不也是一位權傾朝野的權臣?

再說劉備,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基本只記得他每次一開口,就是強調自己有漢室皇族的血脈。

漢室皇族血脈有什麼用?

古人做事講究名正言順,還有大義,若不是這樣,就得不到士紳們的支援。(前面晉朝的做法也是出於這些考慮)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時,也是以自己是漢室血裔的身份,才能在擊敗王莽後,將原本的漢室正統取而代之!由此可見劉備的野心所在。

因此,在曹操把握朝廷大權,自己無望位極人臣的情況下,他直接稱帝,雖有推脫,但也不過是客套罷了。

公元219年,關羽借劉備平定漢中,自立漢中王的聲勢,他命糜芳與傅士仁坐鎮後方,他自己集齊坐鎮江陵計程車兵圍攻襄樊。在這次進攻中,關羽圍攻樊城。樊城的守衛曹仁無法抵擋關羽的進攻。他只能一邊防守,一邊派人去請求曹操的幫助。曹操得知後,當即派出于禁督七路大軍前來援助樊城,並派徐晃帶領兵馬進駐宛城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在於禁等人來之後,他們錯誤地選擇了地勢較低的地方安營紮寨。

三國演義被後人誤解的曹操,到底怎樣?

當時,秋雨連綿,漢水暴漲,關羽動員海軍,建造了一艘大船,淹死了漢水中的七軍。當時,關羽乘機乘船攻擊被于禁的人和其他人。龐德寧死不屈,被關羽殺死。後來,呂蒙白衣渡江,贏得了江陵。于禁被呂蒙釋放,帶到東吳。當時,吳主孫權對於禁非常友好。他沒有把于禁當作囚犯對待,而是經常讓于禁和他一起騎車。然而當時吳將虞翻很看不得於禁的這般行為,竟要手持馬鞭鞭撻于禁,足見於禁受到的屈辱之深。

先從鍾會說起,當時伐蜀的戰略是鍾會向司馬昭提出的,但是鍾會多疑,他原本的想法是,替司馬家滅蜀不是目的,因為他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個道理,要真是單純滅了蜀,凱旋歸來之後沒有功不說,以司馬昭的做事風格,鍾會可能跟當時的韓信一個下場。他認為,滅了蜀之後自立為王,以蜀漢的資源條件,尚且可以跟司馬昭一搏,自己尚且可以有存活的機會,況且伐蜀的時候司馬昭會提供給鍾會大量的兵馬和糧草,也算是消耗了魏國的國力,這樣在以後的對決中勝算能大些,就這鐘會還覺著不夠,還以“為了做出伐吳的架勢,使吳國不敢來支援”為藉口大肆修建了N多的戰船。

司馬昭可是得到了他父親司馬懿的真傳,鍾會的如意算盤司馬昭還能看不出來,心想你現在玩的都是我當年玩剩下的,於是就派出了若干個自己的死忠粉來防鍾會這一手,其中這些死忠粉裡面就包括當時的監軍——衛瓘。

鍾會也不傻,也早就知道衛瓘跟他不是一夥的,天天都想找個機會除掉衛瓘,或者說等到鍾會到了成都,滅了蜀,等他自立的那一天,殺掉衛瓘就簡單多了。可是鍾會萬萬沒想到,鄧艾還藏著一手,他向司馬昭請示偷渡陰平,直取成都,擒賊擒王,秒滅蜀漢這一戰略方案,司馬昭出於對鍾會的打壓目的,就同意了鄧艾的方案。

到後來鍾會跟姜維在劍閣奮力鏖戰,久攻不下的時候,此時已經聽到了蜀後主劉禪向鄧艾投降的這個訊息,鍾會當時就氣炸了,不少三國愛好者認為,鍾會生氣是羨慕嫉妒恨在鄧艾搶了他的功勞,其實那只是一個小小的方面,鍾會的憤怒主要是因為鄧艾這一偷襲,瞬間就打亂了鍾會入蜀自立的全部計劃,局面瞬間就陷入了被動。

因為是鄧艾先入的蜀,佔了先機,等到鍾會再過去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什麼都來不及了,劉禪也不能承認鍾會滅的蜀。鍾會現在的想法就是,鄧艾必須死,可是問題是如何找到除掉鄧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