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縣歷史漫談

五河縣歷史漫談

五河縣博物館:雙忠廟西尤遺址出土古菱齒象化石

五河因淮、澮、漴、潼、沱五水匯聚而得名,而以此名建縣實始於南宋鹹淳七年(1271年),不足800年。在這片富饒美麗、亦耕亦漁的土地上,從遠古石器時代進入夏商周,秦一統,歷漢唐盛世,再至宋元明清,我想文明不曾一刻丟失,始終眷顧流連,鐫刻陳跡,她是蚩尤部落、鍾離國、魯國、吳地、楚國、紅侯國、虹縣、夏丘、絳城……

五河縣的水系有三條,淮河、澮河、沱湖相對東西平行,潼、漴為淮、澮之支流,均下洩匯入洪澤湖趨東海。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繁衍發展,古人緣水而居,耕田食,鑿井飲,文明傳承不息。

1998年2月在雙忠廟鎮西尤村一窯廠出土一具淮河象化石,為三、四萬年前之

古菱齒象化石,在化石周邊同時發現

8件舊石器,有石片、石核和刮削器等,是原始人切割大象食肉的工具,這是關於五河這片土地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人類生活實物見證。

五河縣歷史漫談

五河縣歷史漫談

5000年前,沱湖上中下游、澮河沿岸,韓莊遺址、泗河臺李莊遺址,臺子山遺址、訾湖大堌堆遺址、聶圩瓦碴嶺遺址,新石器時代部落文明星羅棋佈,大面積紅燒土、紅灰陶片、陶鬲、磨製的石斧、石錛、玉刀等均有所見。據稱80年代在朱頂鎮大鞏山山馬村也有陶鬲出土,小溪鎮張巷之磨盤山、火大山亦有商周遺蹟殘存。

2000年前,大秦火速崩潰後,劉漢建立,370多年的歷史長河雖然內外紛紛擾擾,但還是有過長時間相對平靜的和平時光。人民生活安定,物質文明空前繁榮;水系發達,交通四方,文化交融,盛極一時。五河縣的戰漢遺址極為豐富,散見於各個鄉鎮。漢景帝六年於沱湖上游建紅侯國置虹縣,而以小圩鎮仲嘴村霸王城遺址最為雄奇,雙忠廟鎮鄧圩漢墓規格等級最高,小溪鎮張巷之“太平集”名稱始於漢代,澮南鎮皇墩廟古蹟猶存。我常聽說:七、八十年代,很多鄉村的農民在耕種時,於大土堆中刨出大量的帶紋飾的青磚,運回家砌廁所圈豬舍,這其實絕大多數是戰漢修墓的磚頭,此為一證也。

1000年前,唐、北宋沿襲前制,遺蹟多存於虹縣舊址,雙忠廟以紀念唐代張巡、許遠而名,頭鋪鎮的金崗、馮劉、孫坪一帶常見唐宋遺物,徐明高速修建時曾於出口處掘出大量唐代開元通寶古錢。靠水路快速出行的時代,文人墨客官家商賈由淮入澮轉沱水北上,五河為必經之途;白居易、李紳、蘇軾、秦觀……漂淮水登浮山抒發無限哀思別愁,米芾於申集大字豪書近5米長《虹縣詩卷》,蔡襄寓居四十餘日傳世《虹縣貼》。可遙想當年河流縱橫舟船塞道,這片土地之繁華,定為南北樞紐要地。

700年前,金國滅掉北宋,趙構遷都臨安,遊牧鐵騎踐踏淮左,五河成為拉鋸戰場,生靈塗炭遊離失所,前朝城池盡遭焚燬,大好河山滿目瘡痍,虹縣此時徒有殘垣斷壁,雨襲風蝕,化為朽壤,昔日之繁華盡皆煙消雲散,此所虹縣舊地多北宋以前舊物之故也。這是一道分界線,偏安之後的政權異址重建,分水而治,南宋之五河當於舊縣灣,頭鋪孫坪舊稱大城坪上、小城坪上,為治軍之所也。

明清漸近,縣誌有載,略而不談。

起五河縣,我們能看到的有限資料僅近八百年曆史。為什麼這片古老的土地,遺蹟如此豐富,而文獻幾無記載,其可能原因:一、淮河的天塹阻隔使五河現在的版圖在北宋以後為不同州府郡縣管轄,而現在的縣治均為邊緣地帶,無人問津而忽略;二、以前的歷史資料因朝代變遷,散失於其它史志,而五河人無法收集考證;三、現在的居民絕大多數為明朝由蘇遷五而來,遺老不在,口口相傳不能為繼。

生於斯,長於斯,吾愛這方水土。曾於殘磚斷瓦邱崗處仰望歷史天空,唏噓不已,漫遊遐想,感慨萬千,姑聊作一人之妄言,為君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