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煉出“科技豫光”

記者 于濤

濟源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被人們所熟知。愚公是要挖山開路,把大山變成小石頭,豫光人則是要將“小”變“大”,從一個全靠人工操作的傳統冶煉廠發展到如今的全國五百強企業。兩者詮釋了一個道理:要成功必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1957年成立至今,生長於濟源的豫光金鉛集團走過了65個春秋。2月21日,在豫光金鉛集團生產園區,大煙囪裡飄出幾縷白煙,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搞工業必須解決環境問題。我們透過科技的不斷進步,已經能做到幾乎對環境沒有任何影響。”河南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擁軍說。

豫光金鉛集團在節能減排方面有多個領先。第一家開創出原生鉛和再生鉛相結合的迴圈經濟發展新模式;在全國同行業率先實現了全密閉生產,杜絕了無組織排放;率先開展超低排放標準建設,牽頭組織實施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色金屬冶煉煙氣多汙染物協同控制技術攻關”,推動環保治理向更高標準進軍。

成績的背後是豫光人的苦苦摸索。“我們算是同行業中的領頭羊,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走到今天。”王擁軍說,“我們‘雙底吹連續鍊銅’新工藝的成功應用,實現了連續進料、連續吹煉,基本解決了銅冶煉低空汙染問題。”

在冶煉一廠的五樓指揮控制房,大螢幕上顯示著冶煉的全部流程,19臺電腦各自分管一部分,共同建立起一個及時反應的“大腦”。“這是我們資源迴圈利用及清潔技改專案,全程視覺化,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豫光金鉛集團冶煉一廠廠長李恆江說。

王擁軍說:“以前很多人認為天天接近鉛會變傻,但是我們這些人的孩子裡也有上清華大學的;我們可以透過科技把鉛的汙染降到最低。”

在豫光金鉛集團的展覽館裡,有一座雕像格外引人注目,講解員介紹,無論豫光面臨多少困難,這位老人家裡三代人都奉獻給了豫光。展覽館序廳前,迎面浮雕形象牆中央雕刻著“愚公移山、產業報國”八個大字,河南豫光金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張安邦說,幾代人的堅持才獲得今天的成就,必須牢記愚公移山精神,創新發展,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