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時嶄露頭角,一直活到蜀漢滅亡,廖化活了一百多歲嗎?

常言道:“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出自清末小說《掃迷帚》的俗語長久以來被許多人理解成三國時期蜀漢的將領質量太差,以至於廖化這樣平庸的人也能當上先鋒。實際上,聯絡小說原文來看,這句話指的是由於缺乏青年才俊,蜀漢不得不仰仗已經年老的廖化作為先鋒,其重點在於作為老將的廖化找不到接班人,而非其能力太差。

黃巾起義時嶄露頭角,一直活到蜀漢滅亡,廖化活了一百多歲嗎?

得益於通俗易懂這一巨大的優勢,許多人對漢末三國人物的印象都是來自於名著《三國演義》。按照書中記載,廖化本是黃巾軍的小頭目,後來因仰慕忠義無雙的關羽而加入蜀漢勢力,並一直活到了蜀漢滅亡之後。從光和七年(184)黃巾起義爆發到景耀六年(263)曹魏滅蜀,其中的間隔長達八十年,那軍旅生涯如此漫長的廖化究竟活了多久呢?

在結合史書嚴謹探討這一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從小說《三國演義》入手,看看羅貫中筆下的廖化大概活了多長時間。原著當中,廖化的第一次登場是在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書中如此描述道:“只見一少年,黃巾錦衣,持槍跨馬,馬項下懸著首級一顆,引百餘步卒,飛奔前來。”

結合這段描述,以及後文廖化“因世亂流落江湖,聚眾五百餘人,劫掠為生”的自述可見,此時的廖化儘管名義上算是黃巾軍的一個分支,但實際上是自行組建,和漢末張角統領的那股龐大勢力並無什麼關係。另一方面,關羽離開曹操返回劉備身邊是在建安五年(200),而在此途中登場的廖化還僅僅是個少年,也就是說黃巾起義剛爆發時他可能還在襁褓當中,或者甚至還沒出生。

《三國演義》中,廖化在蜀漢滅亡後跟隨姜維嘗試復國,但很快姜維便與鍾會一同兵敗身死,廖化則在不久後鬱鬱而終。我們假設廖化恰好是在黃巾起義爆發的光和七年(184)出生,也恰好是在蜀漢滅亡的景耀六年(263)去世,則他遇見關羽時年僅十六歲,死亡時七十九歲,或者也可以湊個整算作八十歲,這已經算是相當高齡了。

說完小說裡的廖化,我們再看看史書裡的,和進行了大量藝術加工與創作的《三國演義》不同,《三國志》中的記載更加簡潔與嚴謹。按照史書的說法,廖化本名淳,是襄陽郡人士,而關於他生平的最早記載便是:“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換言之,歷史上的廖化恐怕根本就沒有加入黃巾軍並落草為寇的經歷。

黃巾起義時嶄露頭角,一直活到蜀漢滅亡,廖化活了一百多歲嗎?

關羽兵敗身亡後,廖化被擄掠到了吳地,但他十分崇敬劉備,於是假裝已死,趁吳人鬆懈之際帶著老母親日夜兼程向西趕路。當趕到秭歸,也就是今湖北宜昌境內時,廖化與正率軍東征的劉備相遇。見廖化如此赤膽忠心,劉備大喜,當即封其為宜都太守。劉備死後,廖化被徵辟為丞相參軍,可見諸葛亮對其才能也相當欣賞。

後來,廖化多次隨軍北伐,官拜右車騎大將軍、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且史書形容道:“官位與張翼齊,而在宗預之右。”這句話裡的宗預,便是解開廖化年齡之謎的重要人物。鹹熙元年(264),廖化與宗預一同被遷往洛陽,在途中他便因病去世。

在同一卷中宗預的傳記裡,有著這樣一段記載:“時都護諸葛瞻初統朝事,廖化過預,欲與預共詣瞻許。預曰:‘吾等年逾七十,所竊已過,但少一死耳,何求於年少輩而屑屑造門邪?’遂不往。”也就是說,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掌權初期,廖化曾找到宗預,邀請他一同前去與諸葛瞻見面。此時,宗預以“吾等年逾七十”為由表示了拒絕。

諸葛瞻是自景耀四年(261)出任衛將軍後才開始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一同執掌國政的,這說明廖化、宗預二人最早生於光和五年(182),最晚也應當是生於初平元年(190)。進行計算,則廖化去世時年齡應當是在七十四歲至八十二歲之間。考慮到景耀六年(263)時廖化還能夠被委派率軍前往沓中援護姜維,其年齡應當不會太大。

黃巾起義時嶄露頭角,一直活到蜀漢滅亡,廖化活了一百多歲嗎?

綜上所述,儘管無法得出廖化的準確壽命,但首先他並非從一開始就加入黃巾軍,甚至很可能根本就沒有參加過黃巾軍,因此說他活了一百多歲的說法顯然是不妥當的。在小說中,他遇見關羽時還是個少年,而在史書中,他則被宗預的一句“吾等年逾七十”提示了大致年齡。結合他直到去世的前一年還在率軍征伐這一點,其年齡恐怕也不會太大,因此七十四再往上幾歲這個區間應當最接近歷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