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導言:戰國風雲,大爭時代,極其複雜的國家之間關係網和朋友圈,為何有的國家鬥爭不斷,有的國家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戰爭四起,這是一個大爭時代,也是一個大變革時代,更是一個利益紛爭比較頻繁的時代;我們總說無論是在和平年代也好,還是在戰爭時代也好,都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在戰國時期,這種觀點是同樣適用的,畢竟每一個諸侯國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對於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講,追求利益永遠是最終的目標,所以,大部分諸侯國在聯盟狀態的時,也都處在一種為利而聚的形式當中。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戰國時代,利益紛爭複雜,國家之間既聯盟又鬥爭

既然因為利益才進行的結盟,那麼便很有可能因為利益而分道揚鑣,所以戰國時代的國家關係才會變得異常複雜;在這當中,人口、土地、經濟、文化、以及軍事等諸多方面的發展,都是這些國家較量的地方,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又會出現無數個複雜關係,因此,戰國時代,各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分分合合的。

但即使在這樣的大爭環境裡,國家之間的關係卻還依舊是有規律可循的,對於某一個國家來講,能夠選擇結盟的國家可能有很多,所觸及的利益關係也會很複雜,但大體上來看都是有規律的,與什麼樣的國家結盟?與什麼樣的國家之間有利益衝突?這些基本上也是有跡可循的。

為何有的國家勢同水火,而有的國家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可是,這些國家明明都是單個獨立的個體,為什麼有的國家之間爭鬥不斷?就像秦國和魏國一樣,在整個戰國曆史上從來都沒有這兩個國家聯合的情況出現;再比如燕國和齊國、趙國,這三個國家的相處基本上都是以戰爭或者是壓迫的狀態出現的……。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而有的國家之間卻可以長期保持一種穩定的同盟關係,比如說秦國和齊國;那這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導致的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樣的問題,看一看在利益紛爭非常複雜的戰國時代裡,為什麼有的國家之間勢同水火?而有的國家之間卻可以維持穩定的同盟關係。

不同的文化導致利益訴求不同

第一個原因我們從文化方面來進行分析;其實左右一個諸侯國國家形態和國家性質,或者基本的政治制度,其最大因素都是文化,畢竟文化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特徵,是一種可以進行傳承和演變的精神需求。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它的經濟發展或者說土地、軍事等物質化的因素,可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隨之改變,但這些方面的改變都不足以影響一個民族、一個種族或者一個團體的繼續繁衍生息;如果文化發生了改變,那麼民族的性質也就會隨之發生改變,我們甚至可以理解為是民族的傳承出現了中斷。

不同的文化,導致治國理念和基本政治制度不同

而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傳承的種族,因此,在治理國家的各個方面,我們都能夠看到文化所帶來的影響,在基本政治制度的實施上面,以及邦交政策上面都會受到文化的巨大影響,不同的國家所認可的文化重點不同,就會導致它們在治理國家方面所走的道路不同,在治國的理念上面就會出現分歧。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這種分歧我們分兩個層面來進行解釋,第一個方面,就是會導致兩個國家之間沒有太多的共同利益可以追求,也就是說,在兩個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走的路的是不一樣的,它們來創造利益的方式也不一樣,如此一來,它們能夠從對方身上所獲得的實際利益就會大為減少。

秦國發展需要削弱貴族勢力

如果沒有實際利益的加持,同盟關係自然不能夠長久的維持下去,甚至同盟也不可能聯合而成,就比如說秦國和楚國之間的關係一樣;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是很少跟其它的國家進行結盟的,跟秦國更是處在相對獨立的環境當中,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所走的治國道路不同。

秦國從秦孝公開始時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當中最主要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革除貴族的發展對於國家發展的阻礙,削弱貴族的力量,將整個國家的權力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君主手中,而這種治國的方式也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延續了下去。

楚國發展需要仰仗貴族

可是楚國卻不一樣,楚國是一個依靠分治制度來統治整個國家的,這是它的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結果,從立國開始它就實施這樣的政策,而且它的立國還是一種自立為王的形式,與周朝本身就處於兩個獨立的狀態之下。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分治制度所帶來的最大的結果,就是讓楚國成為了一個依靠貴族的崛起才能夠發展的國家,國家的絕大部分權力都掌握在貴族的手中,直到貴族在楚國有著隻手遮天的實力。

秦國與楚國利益訴求不同,無法結盟

所以,楚國與秦國,一個是提高貴族的權力且仰仗貴族的發展,而另一個則是要削弱貴族的實力,這兩個國家在基礎的治理方面就是走的完全不同的道路,因此它們之間的結盟自然會少之又少。

第二個層面,就是會導致一些國家陷入到墨守成規的境地當中,不能夠完全與一個變革的時代相融合;這一點我們在燕國的一些邦交政策上,就可以有著很好的體會;燕國是一個非常具有歷史底蘊的國家,可以說,理論上在戰國時代,只有它最有資格去爭奪天下,因為它是最有歷史底蘊的。

燕國文化底蘊深厚,得國正統,看不起趙國和齊國

但燕國卻沒有將這種歷史文化底蘊變,成是一種有力的驅動,反而是因為這古老文化的影響導致了它的墨守成規,從而也導致了它與趙國和齊國之間的關係惡化;燕國是一個非常崇尚王道的國家,對於本身的正統統治有著一種自豪和驕傲,它們認為燕國人的傳統是最為正統的,統治也是最為正當的。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所以對於趙國這種透過瓜分原先國家的而成立的諸侯國,有著一種本能上的排斥;對於戰國時期,田氏齊國透過權謀的方式推翻姜氏的統治而上位的掌權者,也是打心底裡看不起的。從燕國對趙和對齊國的態度上,就有著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同時燕國本身的那種自豪和驕矜讓它無法和相鄰的國家友好相處,簡單點來說就是在它看來,鄰國的強大意味著它的衰敗,也意味著它面子的丟失。

燕國寧願與秦國結盟,也不願和鄰國趙國、齊國聯合

在整個戰國時期,燕國寧願和秦國楚國這樣的國家聯合,都不願意依靠鄰近的趙國和齊國,甚至在趙國經歷長平戰爭的失敗之後,還想著與秦國一起在戰場上分一杯羹;所以這種從文化方面所帶來的固有的思想,是導致燕國在邦交政策中,遠離盟友的一個關鍵因素。

所以,文化方面可以產生兩個很大的影響,其一就是造成制度不同而無法結成聯盟,這就會產生一種文化的鄙視鏈,然後導致兩個國家之間的邦交政策針鋒相對。

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影響國家結盟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因素;兩千多年之前的戰國時代,交通是非常不發達的,國家的軍事實力只能說,是相對其它國家而言比較先進;但依舊處於冷兵器時代,打仗的時候沒有多少先進的裝備,很多時候都是要拼人多的。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所以,在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當中,長途奔襲作戰是很少發生的,也就是在戰國末期的時候,秦國不斷地推進著它的滅國計劃,不得已必須依靠長途奔襲來進行作戰,但在戰國前期和中期的時候,各大諸侯國的目標都放在開疆拓土上面,也就是說,能夠迅速的擴大自己的領土疆域,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

不相鄰的國家沒有直接利害衝突,關係通常是融洽的

那這種開疆拓土的目標,必然是在與自己相鄰的國家上面的,畢竟遠途奔襲作戰並不利於戰爭的勝利,同時,如果所獲得的領土距離本國比較遙遠的話,也不利於這個國家實際控制,因此,受地理位置的影響,有很多國家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就比如說秦國和燕國,或者秦國和齊國。

到了戰國中後期,燕國和齊國是秦國邦交政策當中的兩個重點,更是秦國需要交好的物件,無論是在張儀的連橫政策當中也好,還是在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當中也好,秦國的外交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交好與它沒有實際相鄰土地的國家。

原因就是,沒有直接相鄰的土地也就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如此一來,兩個國家對戰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如兩個國家聯盟所得到的利益大,而且聯盟還能夠借對方的實力來保障自己的外部發展環境,所以說到戰國中後期,秦國與燕國之間以及秦國與齊國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融洽的,它們都在向對方借力以保證自身的安穩發展。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秦國與魏國相鄰,經常發生利害衝突

此外,秦國和魏國之間頻繁地發生戰爭也有地理因素上的原因,魏國在戰國初期的時候迅速的強盛,而那個時候的秦國還只是一個比較弱小的諸侯國,兩個國家之間的差距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彌補,秦國處於絕對弱勢。

而強盛起來的魏國急需開疆拓土來提升自身的實力,自然就會把目標投向具有發展農業的天然優勢的秦國,畢竟在那個時候,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而然的秦國和魏國之間的戰爭就會頻繁的爆發;所以地理位置的影響也是兩個國家關係的重要影響因素。

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國家之間爭端不斷

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有些國家它們在起源上面就有爭端,兩個國家本身立國時候的利益就是衝突的,所以這樣的國家自然不能夠很安穩的進行聯合,就比如說韓、趙、魏這三個國家。

這三個國家雖然在戰國初期明顯衝突並不多,但同時聯盟的次數也很少,除了順應合縱政策進行聯合的之外,這三個國家一般都在明爭暗鬥,究其本源就是因為它們在瓜分晉國的時候就有著利益上的衝突;原先的韓氏、趙氏和魏氏三大家族作為晉國家臣的時候就是在相互掣肘的,利益就是對立的,因此,在瓜分晉國的時候就會有明顯的利益紛爭。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此外,韓、趙、魏三家分晉的事件也是一波三折的,本來是韓和魏聯合另一家智氏要滅亡趙氏,但因為韓氏和魏氏的臨時反叛又和趙氏聯合起來消滅了智氏,從這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事實上這三個國家之間所謂的聯合分裂都是因為利益的爭端,而本身它們在瓜分晉國之前就有著非常大的衝突,這樣的衝突自然會延續到後世的國家爭鬥當中,所以我們才會看到這三個國家之間的利益糾纏非常複雜。

再者,秦國與魏國之間世代的仇恨也是因為一些歷史問題;因為魏國的原因,秦國在發展歷史上有著很長時間的一段低谷,甚至這個國家還險些被滅亡,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也是死在對魏的戰場上的,所以秦國和魏國之間的恩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這裡面有很多的歷史遺留問題存在。

而像燕國對趙國的關係或者對齊國的態度上面也有著這方面的問題存在;所以,實際上戰國時代的關係網,不僅是文化底蘊和利益衝突所組成的,很多時候也會糾結到它們的發展根源,糾結到一些歷史上的遺留問題。

綜述

從以上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在選擇聯合物件或者說攻伐物件的時候,或者說編織什麼樣的國家之間的關係網,有什麼樣的朋友圈,都不是隨意而為的,它們之間有著很多考量,都會向著利益最大化的方面去進行考慮,對於任何一個諸侯國來講,它們所實施的政策或者說所發動的戰爭,都必須以為自己的國家謀取實際利益為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敏銳的去覺察到整個時代的發展變化。

戰國時代國家之間朋友圈,有的鬥爭不斷,有的可以維持穩定聯盟

這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發展過程當中,從來都不存在著絕對的穩定關係,每一個國家的起源發展都有著多方面的不同,而每一個國家在歷史發展程序當中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外部鬥爭,因此,它們不可能在治國理念上或者文化傳承上有著完全的契合,而一旦有分歧存在就必會有爭端發生。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或許國與國之間會產生結盟的情況,但結盟是相對的,爭鬥才是絕對的,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因此,在戰國時期大爭環境影響下,我們並不能夠去決定它的對錯,也不能因為它的對錯,而去決定它的發展形式。

我們能做的只是順應這種時代的發展形式,提升自身的實力以預防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不能將國家的發展根本寄託在其它的國家上面,一旦雙方之間沒有了可以相互謀取的利益,一旦雙方的發展觀念背道而馳,那麼這兩個國家很有可能會一拍兩散,到那個時候所有的借鑑和支撐也都將會不復存在。

燕國發展就是前車之鑑

就像戰國時期的燕國那樣,它是一個依靠其它的國家才能夠生產和發展諸侯國,但這也讓燕國成為了一個在刀尖上行走的國家,它每一步都是戰戰兢兢的,一旦失去了其它國家的支援就將有著滅亡的風險。

所以,到了戰國末期,即使秦國將對於它的倚重變成了掌控也只能忍氣吞聲,任憑秦國對它發號施令而沒有任何反抗的機會;因此任何一個政權在歷史的發展程序當中,只有依靠自身的實力才會成為格局的左右者,才不會淪落為其它國家發展的墊腳石。

參考文獻:《呂氏春秋》、《戰國策》、《漢書》、《左傳》、《資治通鑑》、《史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