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反家暴日,動畫短片《癔症》用真實家暴錄音警醒世人

嗶哩嗶哩扶持國產動畫的特別專案“膠囊計劃”邀請專業動畫團隊從刺、欲、喜、幻、麻、淚、燃7種“極致情緒”中選擇兩種作為母題創作獨立動畫,最終得到由14部時長在10分鐘上下的作品組成的動畫短片集。其中,莫名其妙動畫公司出品的《癔症》透過醉酒男人的主觀視角,以動畫的形式呈現了殘酷的家暴場景,取材自真實錄音的聲音片段尤其令人揪心,播出後也引發了觀眾的熱議。

海報。

《癔症》的導演蔡源青(藝名:“青菜園”)和製片人端木子今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透露,錄音片段是由家庭暴力受害者提供給制作團隊的,出於保護當事人的原因不能透露具體的來源資訊。之所以在動畫短片里加入真實的錄音,是因為真實的聲音會更有力量,也希望能以此警醒人們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家暴等不良問題。今天恰逢國際反家暴日,讓我們共同看看這部反家暴短片是如何誕生的。

動畫短片加入家暴錄音,真實的聲音更有力量

《癔症》開場是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一個喝得醉醺醺的中年男人一瘸一拐回到家。從他的主觀視角看出去,世界是眩暈、扭曲、失衡的,唯有家裡的老鼠是那麼巨大清晰。迷糊中,他和老鼠糾纏在一起,又拖又拽,又打又砸,其中的兩隻“老鼠”,大的穿著圍裙,小的穿著拖鞋……待到家中窗戶也被砸碎,一直沒有對白的短片響起了一段嘈雜的錄音,依稀能分辨出女聲用方言聲嘶喊:“別動我,不要動我……”聲音漸弱,而後歸於寂靜。直到天亮後,醉酒的男人才被晨風吹醒,望著一地狼藉失神。

國際反家暴日,動畫短片《癔症》用真實家暴錄音警醒世人

片中小老鼠目睹自己的媽媽被男人暴力對待。

全片沒有一句對白提及家暴,卻無處不在講述家暴的事實,片尾的字幕上寫道:“本片聲音片段取材自真實錄音”。據製片人透露,主創在短片製作中期收到了這份真實錄音,它來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恕我們不能透露更多的來源資訊,我們在譴責家庭暴力的同時也想給予錄音提供者足夠的保護。”之所以決定在動畫短片里加入這段錄音,是因為主創認為真實的聲音更具有力量。他們希望這部短片能讓更多人關注到家暴現象,也警醒人們去關注社會中存在的很多不良問題。

據導演透露,《癔症》的創作想法幾年前就有了,但當時條件還不夠成熟,就沒有把它發展成動畫短片。這次受到“膠囊計劃”的邀請,團隊覺得正好是把這個想法落地的一個好機會。片名“癔症”並非醫學詞彙,而是方言裡的“癔症”,比如有的地方會說“發癔症”“打癔症”,形容一個人神志不清,或者說了做了一些常人難以理解的言語和舉動。該片的英文片名“The Rat”意即“老鼠”,也是提請觀眾留意片中老鼠的動畫形象是在用擬人化的表達探討家暴的社會議題。

主觀視角讓短片更具風格,希望觀眾關注社會問題

《癔症》選擇了醉酒男人的主觀視角來呈現一個喝醉的人眼中扭曲的世界。時而配合劇情,失衡的畫面讓觀眾覺得既新鮮又傳神,甚至有人好奇主創是否對醉酒狀態有過深刻體會,所以才能表現得這麼生動。導演表示,他自己是個完全不喝酒的人,也討厭別人喝酒,因為喝酒經常是暴力產生的誘因。短片用醉酒男人的主觀視角展開故事只是一種敘事選擇,他希望動畫短片能充分展現自己的特徵和風格。另一方面,主觀視角也確實能夠很好地表達許多莫名其妙的醉酒狀態。

國際反家暴日,動畫短片《癔症》用真實家暴錄音警醒世人

短片用醉酒男人的主觀視角展開。

片中的醉酒者眼中,妻子和孩子都以老鼠的形象出現,是他要搏鬥驅趕的物件。之所以選擇老鼠的形象,一來因為導演小時候生活的城鄉結合部就有很多老鼠,經常會在樓梯間等角落裡閃過它們的身影,就像片中所呈現的那樣;其次,老鼠本身有躲藏、弱小和不起眼的意味,也恰好是妻子和孩子這兩個家庭成員的處境的隱喻。“短片裡的老鼠並不是一個不好的比喻,只是醉酒者眼中他家人的樣子,酗酒施暴的人是不會認為他的家人是可愛的貓咪的。”

國際反家暴日,動畫短片《癔症》用真實家暴錄音警醒世人

早上醒來的男人發現家裡已經一片狼藉。

被問起為什麼會對酗酒、家暴這樣的社會話題感興趣,蔡源青談到自己成長的環境裡,父母打孩子是司空見慣的事,小時候一些朋友還因此遭受過嚴重的傷害。成年之後他跟其他不同環境成長起來的朋友聊起這個話題,他們對導演口中所描述的這種普遍性感到不可思議。有的人覺得打孩子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懷疑孩子不是親生的。“結合我的個人經驗和日常見聞,我覺得這個事情(家庭暴力)並不簡單,應該講出來讓大家關注到。”

新京報記者 楊蓮潔

編輯 吳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