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為何最後還是落得飲鴆而亡的結局

說起呂不韋,首先我們想到的自然會是奇貨可居。作為一個眼光超好的投機者,在戰國時期各國縱橫捭闔、攻伐不斷、質子頻繁的年代,他能夠在眾人之中選擇一個被留在趙國當作質子的異人為標的物,囤積居奇。

要知道此時的異人,只不過是一個母親不受寵愛,更無靠山,排行居中的安國君之子。但作為商人,呂不韋在與父親的對話之中便將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秉性暴露無遺,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既然耕田能獲利十倍,販賣珠玉可獲利百倍,而擁立君王能夠獲利無數,其實這樣的選擇在呂不韋看來也便順利成章了。

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為何最後還是落得飲鴆而亡的結局

接下來便是以利益攸關說服異人參與這場交易之中,然後便是以重金籠絡人脈,攀附華陽夫人。在向華陽夫人之弟陽泉君陳說他的處境之後,當時的陽泉君門客遍佈,且多居高位,但身為太子的一黨卻無一顯貴,而秦王年歲已高,一旦太子執政,等待陽泉君的也便只有死路一途。

兩個各懷鬼胎、又都頗為聰明的人很容易便走到了一起,在面見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之時,又有了呂不韋那句直戳靈魂的問話:“以色侍人者,色衰而愛弛”。華陽夫人能被秦王寵愛,自然也不會不懂得這此般花無百日紅的道理,於是子楚(也就是異人)也便在華陽夫人的舉薦之下成為了秦孝文王的繼承人。

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為何最後還是落得飲鴆而亡的結局

隨後便有了邯鄲城獻趙姬,趙姬十月生子嬴政的故事以及關於秦始皇嬴政是否為呂不韋的私生子的傳說。而在厚金賄賂了趙國官員之後,子楚與呂不韋歸秦。就在秦昭王去世,秦孝文王繼位之後,子楚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太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秦孝文王守孝結束,加冕的三天後便溘然辭世。子楚則繼位為王,是為秦莊襄王,而呂不韋作為股肱之臣,也被任命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洛陽十萬戶。

此時此刻,呂不韋前後投入也算是真正獲得了無數倍的回報。但你若真以為呂不韋只是商人,那則又是大謬。

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為何最後還是落得飲鴆而亡的結局

呂不韋更是一個天才政治家。雖然他有同趙姬之間的糾纏不清,有引薦嫪毐之過,但作為丞相,他卻更有滅東周,招徠門客養士一字千金;開疆拓土,奪取韓國、魏國大量城池;興修鄭國渠;編纂《呂氏春秋》之能。

也正是他的執政期間,作為承前啟後者,秦國的國力才穩固上升,為秦始皇統一奠定了基礎。而 當面對他引薦的嫪毐意圖與趙姬合謀,謀反改立二人之子時,嬴政能夠勝利,除卻了嬴政的決斷之外,呂不韋選擇站在嬴政一方也是嬴政重要的取勝因素。

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為何最後還是落得飲鴆而亡的結局

但同時呂不韋作為嫪毐的引薦者,秦王嬴政對於手握大權的他,自然也是想借機除之而後快。而有著豐富的政治資源的他,卻在眾多賓客辯士的勸說下,打消了秦王的想法。

在被秦王趕出咸陽,回到了自己的河南洛陽封地之後,呂不韋只過了一年多的“好日子”,而後便接到了秦王嬴政的一封書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

隨後,呂不韋在看到了這封言辭犀利的書信之後,選擇了飲鴆而亡。那麼呂不韋為何會落得如此結局呢?

原本可以善終的呂不韋,為何最後還是落得飲鴆而亡的結局

其實,在嬴政給他的這封書信中,不只是對呂不韋的不滿,更是對權力的宣誓。作為一個對秦國的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呂不韋曾經確實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作為商人,權力與利益更像是孿生子,不只是商人之間以利益為準繩,即便是秦王富有四海的王,也會在面對權力之時,不容置喙。

但經商一世的大賈,呂不韋此時卻深陷權力的窠臼之中而不自知,最終也只能落得此般結局。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