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在珍品陶瓷界,任何一位名家都對一種特殊的瓷器極為推崇,它便是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可是您也許不知道,成化年間最好的寶貝並非是鬥彩瓷器,而是一種特殊的“金燈”。這種金燈究竟是什麼?它又具有哪些特殊性?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公元1464年,病重的明英宗駕崩,臨終時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朱見深,順利完成了明王朝皇權的交接。朱見深繼位後,於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尊奉明英宗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其母周氏為皇太后。

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明憲宗朱見深英明寬厚,在位初期便將自己叔叔的尊號恢復,算是了結了父輩之間爭權的恩怨。與此同時,對於曾經保衛北京城有功的于謙,朱見深也給予其平反冤案,承認其對明王朝的歷史功績。在國家治理方面,他任用賢臣、廣開言路,對明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外交方面,朱見深不但派兵重創了韃靼部落,而且還平復了女真族的叛亂,為明王朝的穩固統治奠定了基礎。

在良好的政治環境及經濟體系下,明朝手工業開始愈加繁盛,尤其是陶瓷製造業,更是進入了黃金髮展時期。明代成化年間的瓷器,是漢族瓷器燒製的稀世珍品,而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正是鬥彩瓷器的燒製成功。

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鬥彩瓷器,又稱“逗彩瓷器”,是我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其最早開創於明宣德年間,並在成化時期被推至巔峰。成化年間的鬥彩瓷器,素來以釉質瑩潤、胎薄體輕、色彩鮮豔、畫風清麗而聞名。成化年間時,各地官窯所出產的鬥彩瓷器,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精細,一直被後世所青睞。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成化年間,皇帝及達官貴人最好的把玩之物,並非是成化鬥彩瓷器,而是一種名為“金燈”的觀賞品。金燈,亦被稱為料絲燈,其主要是以瑪瑙,紫石英等原料煮漿抽絲製成的燈。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料絲燈看上去像細密如頭髮組成的玻璃片,並用彩框固定,將其合圍成一盞小方燈,專門用於點綴宮廷。

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明代文人郎瑛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七修類稿》中記載:“料絲燈出於滇南,以金齒衛(今為雲南保山市)者勝也。用瑪瑙、紫石英諸藥搗為屑,煮腐如粉,然必北方天花菜點之方凝,然後繅之為絲,織如絹狀”。

早在弘治年間,便有江蘇丹陽人從雲南把這種工藝帶到丹陽,並加以改進,致使其風行一時。至成化年間時,大臣錢能又從雲南向朱見深進獻“金燈”,受到了朱見深的讚賞,並因此在宮廷中流行開來。紫禁城中的金燈,內如屏障,外如罩絲,兼具其上繪製花鳥魚蟲圖案,致使其整體豔麗繽紛,一旦點燃燭火,更顯得綺麗美觀,令人讚不絕口。

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成化年間的料絲燈是宮廷的專屬貢物,製作工藝都被嚴格保密,處於皇家獨佔狀態,因為產量極少,價格也自然十分昂貴。不過在錢能離開雲南之後,料絲燈的製作技術便被洩露出來,繼而在民間廣為傳播。由於其製作工藝簡單,且原料價格低廉,因此不少追逐利益的商家開始大批次生產料絲燈,不但攪亂了市場,而且其質量也大大下降,最終導致正宗工藝徹底失傳。

明憲宗最好的寶貝並非鬥彩瓷,而是一種金燈,可惜它卻絕跡了

在清代乃至民國時期,料絲燈已經普及全國民間各地,但是它們卻與成化年間宮廷專屬料絲燈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加之料絲燈脆薄易碎,致使當時的精品料絲燈未能傳承至今,成為了文物圈子中的“傳說之物”。

談及此處,小編還是為料絲燈的失傳而感到惋惜,希望在各路陶瓷專家及考古專家的努力尋找下,絢麗多姿的料絲燈會重新被找到,讓我們一睹古代燈具文化之風采。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