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窯青瓷之美

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曾創造了十分百富的陶瓷器文化,由陶器發展成瓷器經歷過十分漫長的時間,雖然說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也並非是任何陶器都成發展成瓷器,其中有很多因素,這裡且不一一細說,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相關的資料。

而越窯則是作為我們國家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製出瓷器的窯口,現在知道的人並不多。在古越地區,當地人因長期製陶積累了很多經驗,慢慢的由【軟質陶】至【硬質陶】到【原始瓷】等大概三個時間上面的發展歷程。終於在東漢末期也就是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這一段時間之間,成功燒製出成熟瓷器,並且在歷史上創造出了舉世聞名的【青瓷文化】,成為當時世界上第一個製出瓷器的窯口。

我們現在所說的【越窯】一詞最早能夠在茶聖陸羽的《茶經》中發現,他在書中所說“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這裡所說的【邢瓷】指的是白瓷,而【越瓷】指的便是【越窯青瓷】從陸羽《茶經》的這句話可以看出陸羽本人或是當時社會上越窯青瓷的地位要略高於白瓷器,不要需要注意的是,唐代時期,邢窯白瓷與越州窯青瓷都作為貢品向宮廷進貢。

越窯青瓷胎骨相對來說比較薄,而且施釉講究均勻,釉色青翠瑩潤,典雅大方又不失高貴。在唐朝時期越窯青瓷不僅僅只是作為上貢朝堂之物,同時也是當是重要的外貿瓷種。

由於在唐朝的時候,當時全國興飲茶之風,不分身份。特別是唐朝時期的文人對茶更是情有獨鍾(李酒仙不在此例之中)而【越窯青瓷】的釉質溫潤如玉,青綠中稍稍帶了帶閃黃的色彩更能完美地將茶湯的青綠色烘托出來,所以越窯青瓷在當時受到了很多文人雅士以及皇家貴族的喜愛。在唐早期或以前,人們燒製的瓷器大多以擺件器具等立型器為主,而到了唐晚期時,由於茶風盛行,便出現了出現了荷葉式、花口式的盤和碗。

早期時越窯青瓷以素面青色為主,發展到後面慢慢的出現了劃花、刻花、堆貼和鏤空的紋飾。以劃花為多。常見的紋飾是花鳥、水草和人物等。而到了晚唐時期,越窯青瓷被代稱為【秘色瓷】同時秘色瓷也是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一詞的來源便上此文題中的出處——詩人陸龜蒙詩篇《秘色越器》。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鬥遺杯。

隋唐五代時期是越窯青瓷發展最為昌盛的時期,窯場擴大、作坊激增。僅上虞縣就有28處。而且在朝堂的帶動下,設立貢窯,正因為如此,越窯青瓷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知道但凡朝堂能立貢窯的皆非俗品。這正是因為在這種被重視的刺激下,很大程度的刺激了其生產工藝與技術水平。同時,由於越窯青瓷很受文人的青睞,便引來了一大堆詩人以此為素材,創作了很多相關的詩詞。我們現在透過這些前人留下的詩詞也能看出越窯青瓷在當時的特點。

比如孟郊的“蒙茗玉花盡,越甌荷葉空”;許渾的“越甌秋水澄”等等還有很多,透過這些詩詞,不難發現越窯瓷的釉色特點,或碧玉般晶瑩,或嫩荷般透翠,或層巒疊翠般舒目。

到了南宋時期,由於【鬥茶】之風盛行,使產於福建的建窯黑瓷慢慢的取代了越窯青瓷,且在當時其他的瓷器種類也都發展起來了,比如之前提到過的汝窯、定窯等等,且這類瓷器的燒製成本相對於越窯青瓷要低,慢慢的越窯青瓷便沒落直至完全停止燒製。寫到此處,小編甚至還能聽到越窯青瓷在大唐時期,在霓裳羽衣舞前發著的淡淡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