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大明王朝何時滅亡?劉伯溫留一錦囊,多年後果然應驗

1368年,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乞丐出身的朱元璋終於在應天建立了大明王朝,而他之所以能夠在羈縻亂世脫穎而出,戰勝陳友諒、張士誠,無不是他殫精竭慮,賞善於能,知人善用的結果。從徐達、常遇春、李善長、劉伯溫等人無不人盡其才,鹹為所用。

這其中,劉伯溫的任用還頗有“三顧茅廬”的色彩。早就在元朝任職的劉伯溫,眼見官場黑暗,仕途三起三落,最後終於下定決心不再出仕。而此時的朱元璋在攻取了婺州和處州之後,雖然手下謀士如雲,但他仰慕劉基之名,依舊前往邀請劉基出山,在碰壁兩次之後,三顧之下劉基欣然出山。

朱元璋問:大明王朝何時滅亡?劉伯溫留一錦囊,多年後果然應驗

出山之後的劉伯溫,盡顯足智多謀。龍灣大捷等諸多勝利也更是奠定了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而與他的足智多謀一同顯露的還有他的“堪輿能力”。

鄱陽湖大戰之中,他突然見“難星”劃過,一句“難星過,急更舟”。迅速下令更換朱元璋的船隻,而朱元璋就如此躲過致命一擊,連難星都能夠預測並迅速做出破解之法,可見劉伯溫強大的“堪輿能力”。隨後劉伯溫更是神之又神,接連算中幾次災害,併合理地找出了破解之法。世人遂稱他,乃是再世諸葛,“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

朱元璋問:大明王朝何時滅亡?劉伯溫留一錦囊,多年後果然應驗

這人都有好奇心,包括帝王,即便是靠著自己努力打拼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自然也不能例外。於是建國之初,便向劉伯溫詢問了一個他最為關心的問題——大明國祚。

朱元璋身為明君,自然知曉,這天下興亡乃是定數,這天下也自然不是一人一家之天下,有德者便能夠享之,但畢竟是自家江山,誰又能逃脫得了私心,自然是希望朱家能夠江山永固。

詢問之下,劉伯溫自然是惶恐不安,祈求恕罪,此乃是天機,不敢多言。而在朱元璋的一再追問之下,劉伯溫只得將這大明國祚滅亡之數,以讖緯之語寫下“樹上掛曲尺,遇順則止。”

朱元璋問:大明王朝何時滅亡?劉伯溫留一錦囊,多年後果然應驗

朱元璋自然是不懂這“遇順(順)而止”的意思,拆字解字,又與劉伯溫的一番言語,後又談到“運至六百半,夢奇有字得心驚。”但見大明國祚有“六百半”朱元璋心下自然大喜,便與劉伯溫商定,將此番對話裝入錦囊,以備後世開視。

而也就在朱元璋去世之後,大明王朝世代傳襲,歷15帝,最後終於傳承到了第十六皇帝崇禎帝時期。小冰河時期的大明末年,天下饑饉。流民數以千萬計,旱災、蝗災接踵而至,易子相食,民不聊生,李自成、張獻忠揭竿而起。朝堂之上又有閹黨專權、東林黨禍國;遼西又有奴酋皇太極襲擾不止,崇禎帝並非不勤,但時勢易逝。

朱元璋問:大明王朝何時滅亡?劉伯溫留一錦囊,多年後果然應驗

1638年,當他派遣了孫傳庭、洪承疇將李自成剿至只剩18人,熊文燦又將張獻忠招降,一句“再用十年,必將社稷興盛,天下太平”還在耳畔,皇太極第四次南侵,殺到濟南府,所擄掠人口幾十萬,錢資無算。焦頭爛額之下,只得將孫傳庭、洪承疇又調集北上。

但此起彼伏,隨後李自成復燃,張獻忠復叛。而李自成打起的是“大順王”的旗號;張獻忠則在奪取四川之後,建立大西政權,號為“大順”。兵連禍結之下,大明王朝已然風雨飄搖,而他調往遼東的洪承疇,也並沒有為他取得他想要的戰果,松錦大戰,十數萬明軍毀於一旦。1643年,皇太極去世,但大清王朝的內部卻在多爾袞與豪格的互相妥協之中最後選擇了六歲的福林,即順治帝。

朱元璋問:大明王朝何時滅亡?劉伯溫留一錦囊,多年後果然應驗

似乎都有定數,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一路奏凱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而亡,大明王朝享國276年。而這似乎也正是“遇順而亡”的暗合。而這也讓我們不得不佩服劉伯溫的神機妙算。

參考資料:1《明史》2《燒餅歌》3《國朝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