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眼看滅亡,一支鐵血援軍站出來說:我們來保衛京城,誓死無憾

清朝末年,風雨飄搖,各地都在爆發著起義,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這個王朝已經千瘡百孔,起義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了起義軍,全國有了很多出名的起義隊伍,他們那些卓越的領導者,大都是農民出身。

最為著名的就是“太平軍”了,自興起開始一路高歌猛進,甚至攻陷了南京,讓遠在帝都的皇親國戚們嚇出了一身冷汗。

起義軍勁頭非常猛,一路北上,讓當時很多清朝官員都畏懼不已,別說面對面打仗了,光是聽見起義軍的名字就嚇傻了,不過這種強勁的勢頭並沒有持續太久,太平軍的階級侷限性就慢慢地浮出了水面,面對著越來越多的權力,財物,美女,各路藩王開始了內鬥,為了名利大打出手,很快起義軍就從內部開始慢慢的瓦解了。

梁啟超先生曾經說過:“正是因為爆發了事變,起義軍的實力大打折扣,由此開始走向了下坡路,這樣一來,可以說是給了當時的朝廷一個絕佳的剿滅起義軍的機會,但偏偏此時朝廷內部同樣的黑暗,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組織成規模的抵抗 ,最終清政府也沒能組建出一支像樣的軍隊前來鎮壓,還是把希望寄託在了曾國藩的身上。

大清眼看滅亡,一支鐵血援軍站出來說:我們來保衛京城,誓死無憾

曾國藩著手組建軍隊,頂著巨大的壓力,曾國藩決定在江浙地區開闢戰場,以此來獲得足夠的經濟和糧草支援,並且在此處可以更加快速地阻擊起義軍的北上步伐,這隻軍隊就是淮軍,關於淮軍的來歷有一大部分計程車兵來自曾國藩的嫡系湘軍。

曾國藩對於淮軍十分看重,給予了淮軍極大的幫助,使淮軍最終成為了一支清末戰鬥力非常強的軍隊,總數達到了八千多人,正式成為清軍的一支制式軍隊,前去對抗起義軍。

在當時李鴻章已經是江蘇巡撫了,時常遭到起義軍猛烈進攻,十分狼狽,直到淮軍前來助力,才打敗了起義軍。

一時間,戰局反轉,起義軍節節敗退,淮軍打出了自己的名氣,完全收回了上海地區的失地,就在所有人都認為清軍會一鼓作氣完全挫敗起義軍的時候,起義軍絕處逢生,重新爆發了劇烈的生命力。

大清眼看滅亡,一支鐵血援軍站出來說:我們來保衛京城,誓死無憾

曾國藩的弟弟帶領著重兵駐紮在南京地區,正值夏天,突然在南京城內爆發了瘟疫,並且迅速的在整個軍隊中蔓延,淮軍中的很多人都感染了瘟疫,戰鬥力瞬間直落千丈。

當時曾國荃手下的三萬人大多是感染瘟疫的病人,而起義軍則有三十萬,他們的武器精良,糧草充足,這場戰爭其實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了。

清軍成了棄子,政府根本不在意死多少士兵,而湘軍,則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的主力被太平軍纏住無法脫身。

可以看出起義軍的這次圍攻是早有預謀的,就是想吃掉清軍主力,看起來這支清軍也沒有任何希望能打贏。

大清眼看滅亡,一支鐵血援軍站出來說:我們來保衛京城,誓死無憾

沒有援兵的南京駐紮軍隊拼死抵抗,無論起義軍發起何等激烈地進攻,都沒能捏碎弱小的清軍。沒想到,已是窮途末路的清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就在這時,一支援軍站出來說:我們來保衛京城,誓死守衛每一寸土地!

在這支特殊的援軍的幫助下,弱小的清軍絕地反擊,終於將局面控制住了,但起義軍的人數還是太多了,雙方一度處於僵持狀態。

後來怎麼樣了呢?用曾國藩的一句話可以概括—— “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

大清眼看滅亡,一支鐵血援軍站出來說:我們來保衛京城,誓死無憾

他說,雖然有清軍絕地反擊和援軍誓死捍衛南京的功勞,但如果沒有起義軍一個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的行為,這場戰爭也沒那麼容易打贏。

起義軍的領袖李秀成在此時卻退縮了,害怕自己戰敗而倉惶出逃,這場戰鬥暫時落下了帷幕,清軍的殘餘部隊最終守衛住了南京城。

可以說如果不是這支援軍以及清軍拼死抵抗,他們不僅會失去南京,也會失去北京,後果十分可怕。

起義軍的著作《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一書中曾對起義軍有著很多美化的描寫,甚至還記載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戰績,但是對於當時的起義軍領袖李秀成的描述還算客觀,將李秀成的貪生怕死描述的淋漓盡致。

在這場戰鬥之中,起義軍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大大地暴露出來,從將領到士兵,個個貪生怕死,畏手畏腳,反觀被逼到絕境的清軍,卻誓死保衛著眼前的城池,捍衛著大清王朝最後的尊嚴,

雨花臺之戰,把雙方的底子都揭露的乾乾淨淨,這樣的起義軍拿什麼來掃平天下?歷史真的有吹噓得那麼美好嗎?其實雙方都存在墮落腐敗的事實,只是這場戰爭中,清軍還勉強抵抗住了進攻,那麼下一場呢?

同樣腐敗的清軍,終究逃不過滅亡的境地。

這就是歷史和真實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