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於善而已。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上面的十個故事,所做的事情是各不相同的,但是都是行善的事情。

要是仔細地來說的話,那麼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端正的,有扭曲的;有陰德,有陽善;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滿善;有大善,有小善;有困難的行善,有簡單的行善;都應該深刻地加以說明。

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追求做善事的真理,那就是自己認為是在做善事,但實際上對別人來說是造孽,白白浪費了一片苦心,沒有任何的好處。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這段話主要是為了總結前面的內容,然後引出後面的內容,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當看完了上面所寫的這些故事以後,應該能夠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故事裡面的主人公行善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

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拼命地打撈溺水者;

楊自懲不忍心看到犯人被打得頭破血流,同時又可憐吃不起飯的犯人,把自己家裡的糧食分給他們;

謝都事不忍心對反賊斬盡殺絕,想了辦法救活了一萬多人;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林老太太十年如一日地發放粉團給沒有飯吃的人,堅持不懈;

馮琢庵的父親看見有人凍僵在雪裡面,就把那個人扶到家裡面救醒;

應大猷沒錢,就用賣地的辦法籌集錢救了一個想要上吊自殺的女子,後來更是經常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幫助別人;

徐鳳竹的父親在災年帶頭不收地租,並且經常做修橋修路、佈施齋飯等事情;屠勳替犯人平冤減刑並努力使之發展成為一種制度;

包憑不忍心看到觀音菩薩的塑像在露天之中忍受著風吹雨打,捐贈自己的錢財和衣服來修建供奉菩薩的大殿;

支立的父親把一個被冤枉的死刑犯從牢裡救了出來,並且沒有要求任何人的回報。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雖然這些人做的事情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們做的事情所產生的影響或者說是帶來的結果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每個人的子孫後代都是高官富貴、興旺發達。

那為什麼他們做的是不同的事情,所產生的影響或者說是結果是相同的呢?

歸根結底他們做的是同一類的事情,那就是做善事,他們這些人都是在行善。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那麼行善的目的是什麼呢?

行善的最終目的就是積累功德。那麼有了功德之後呢?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有了功德之後就能夠給子孫後代帶來想不到的好處。

所以他們這些人的後代都有了相同的結果,都是高官富貴,興旺發達。

要是仔細地分析的話,行善、做善事也是包括很多種的:有真的,有假的;有端正的,有扭曲的;有陰德,有陽善;有正確的,有錯誤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滿善;有大善,有小善;有困難的行善,有簡單的行善。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這些就是善行的分類。 要是沒有仔細、全面地分析一下這個善字的話,就還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行善,怎麼樣做才算真正地做了善事。

如果沒有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推理,就去做那些自己所認為的善事,那有些時候做出的就不是善行而是惡行了。

到時候就會白白地浪費自己的一片苦心,卻不會得到任何的好處。

從事實上來說也是這個樣子的,那些沒有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行就盲目地去做自己認為的善事的時候,大多數時候做出的都屬於惡事,但是他們自己卻會覺得自己心地這麼好一定會獲得很大的功德。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但事實上他們做的這些事情不但不會有功德,而且還會產生相當大的罪業。

這種行為大概就是所謂的事與願違或者叫作弄巧成拙了。

在《莊子·內篇·應帝王》中曾寫道:南海之帝為闞(shū),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闞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闞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渾沌是模糊一團的,與人的樣子大不相同。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闞和忽本來是想感謝渾沌的友善恩德,就想讓渾沌變得和人一樣有七竅來看世界和傾聽世界、吃東西和呼吸新鮮的空氣。

他們以為他們這是在做善事,可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到渾沌的實際情況。

渾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又怎麼能隨意地改變呢?

這就像人整容一樣,小修小補是有可能的,大面積的整容總是會出現問題的。最後,闞與忽的“善心”卻害死了渾沌。

所以說,人們做善事的時候,要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所作所為。只有透過各個方面的深入調查,才能最終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行善。

《了凡四訓》:行善的分類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