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唐代詩人王維在詩中寫道:“相逢方一笑,相送還成泣”。蘇軾與蘇轍兩兄弟一同踏入官場,二人共同進退,蘇轍通於人情世故,蘇軾卻心直口快,蘇軾被貶至南方荒蕪之地,蘇轍為救蘇軾,上報稱自己願捨棄一身官職,祈求聖上將蘇軾放回。

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苟富貴,勿相忘”,這是陳勝在未揭竿而起成大事前對傭耕故人的承諾,以表自身不忘故舊,同享富貴的決心。但,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當身處高位心中思謀的不再是日日飽食,往日承諾當如何自處?

(一)起義埋後患

史書中將該次起義稱為陳勝吳廣起義,足以看出在起義過程中,陳勝與吳廣相輔相成的作用。但也許正是由於“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劇,為陳勝固權過程中的吳廣之死埋下伏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被徵發戍邊的途中,遭遇大雨,難以前進,不能如期到達。而秦朝峻法嚴明,如若誤期則到達目的地之後也是死罪,陳吳二人因此決意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發動兵變。在起義過程中,吳廣一定程度上對於該次舉事的成功與否起到基礎性作用。

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首先,舉事之前,吳廣對於輿論導向的爭取,做出非常多努力,其二,吳廣在起義之前使用一條苦肉計,故意逃跑引醉酒的將尉對其鞭打,表現出秦朝將尉的殘暴,引得眾人在猶疑中紛紛倒戈,支援起義;而該條苦肉計的成功也與吳廣的個人品質有一定關係,史書記載“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

若沒有這層鋪墊,即便陳勝後期一番慷慨陳詞,想來也不會將秦軍的暴行引起眾怒,使起義如此順理成章。其三,吳廣是第一個反抗秦軍暴行的人,在其佯裝逃跑引來將尉對其鞭打的過程中,吳廣奪過秦軍的刀將其砍殺,而陳勝是在吳廣反殺之後,才接過刀正式掀開起義的序幕。由此可見,若無吳廣的輔助,只怕起義並不會如此順利。

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二)封賞現端倪

起義之後的封賞,二人端倪初露。陳勝最早自封將軍,將吳廣封為都尉。在秦朝,都尉是將軍帳下的武官職名,比將軍要低幾個等級,但其官職尚可。陳勝攻佔陳縣後自立為王,封吳廣為“假王”,王的稱號在當時,地位相當於皇帝,只是由於眾人不太認可秦始皇發明的皇帝稱號,所以將皇帝改稱王。

順應一國不可有二君的思路來看,封吳廣為“假王”,為陳勝一人之下似乎也是能夠理解的。但縱觀歷朝歷代政局,凡當權者部下有功高震主之勢時,朝局表面平靜中實則暗流湧動。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當君上賜予臣下一人之下,萬人以上之尊時,政局的變動便在悄然醞釀之中。

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三)陳勝之死

陳勝稱王不久,便派部下四面出擊,由武臣、張耳、陳餘攻趙地,吳廣攻滎陽,令周市攻魏地,鄧宗向南攻九江,周文往西攻秦都咸陽。吳廣在攻滎陽的過程中,屢攻不下。正當研究對敵策略時,武將田臧與吳廣意見相左,於是以“假王驕,不可與計”為由,將吳廣殺死。

吳廣便如此,因與屬下不睦且不聽進言被人反抗殺死。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有人認為,吳廣之死與陳勝的指使有莫大的關係。其一,上文中已然提到,吳廣在起義的過程中正是由於“素愛人”,因此士卒多為其所用,可見吳廣與部下的關係很好,那麼如何便在之後性情大轉,因驕傲而送命呢?

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其二,殺吳廣的田臧在殺了自己的上級之後非但沒有被處死以正法紀,還在殺死吳廣之後將首級獻給陳勝,史書記載陳勝在田臧殺吳廣後將其封為宰相,授予上將軍的頭銜。這又如何解釋呢?

(四)陳勝死因

從這些反常的情況來看,陳勝指使殺死吳廣的可能性極大。那麼陳勝為何殺死吳廣呢?首先,吳廣的存在依然威脅到陳勝的地位。從起事來看,吳廣作為第一個反抗秦軍的人功不可沒,且吳廣因得到眾人愛戴,因此在民心上對於陳勝是有一定威脅的。

吳廣被殺後,陳勝不但不懲處兇手反而厚待此人,這說明什麼

其次,陳勝經歷過武臣等人的背叛,在攻下趙地後即自立為王,因此對於攻滎陽大權在握的吳廣,陳勝也存有忌憚之心。古人常說,同患難易,共富貴難。這便是講,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尚可團結一致,共同禦敵,而在同享富貴時,便可能難以共享成功。

在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中,縱然有吳廣在事成之後便愈發驕傲,不聽部下進言,導致二人嫌隙之後被殺的可能性。但就各項史實來看,陳勝在其中為權勢和地位的籌謀也不可小覷。而若能在事成之後功成身退,保全自身,也不失為一種處世智慧。

參考資料:

《楚漢春秋》

《陳勝吳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