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作為中國歷史上享國最久的封建帝王,康熙皇帝嬪妃成群,子孫滿堂,如果說處理得當的話,在其中選一個滿意的繼承人還是不太困難。可是,英明一世的康皇帝在這件事情上犯了一個不小的錯誤,那就是早年立儲不當,操之草率,幾經反覆,搞得他晚年一提起傳位就發脾氣,有時竟食不甘味,睡不安寢。

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康熙諸皇子中最年長的直郡王胤禔,可不是皇后嫡出,故未立他為皇儲。孝誠仁皇后赫舍哩氏嫡出而長者是理密親玉胤礽,所以,康熙十四年尚不滿兩歲的胤礽被立為皇太子。隨著太子年齡漸長,康熙特派大學士張英、翰林院侍讀學士熊賜履等人為太子講讀,又派大內高手為太子教習弓馬武術;南巡北狩時常將太子攜帶身邊,使其增長見識。總之,康熙以未來的理想接班人目標來教育胤礽。太子很聰明、亦勤奮好學,文武全能。在這點上似乎很像乃父。可是太子自小嬌生慣養,非常任性,既頂撞老師,也頂撞皇父,這使康熙很惱火。

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由於康熙自小缺乏父愛,所以他對自己選定的太子寵愛有加,不怎麼訓斥,總希望太子年長以後可能變好。每當師傅向康熙反映太子的任性刁鑽時,康熙迴護太子的情況比較多。有一次,大學士張英訓斥太子,康熙心疼兒子,竟對張英講:太子即使不學,將來也是一國之君,“朕尚且不呵,爾儒臣何如此?”張英跪奏:“桀紂,君也,湯,武君也,請皇上息怒,恕臣冒犯死罪!”康熙知道張英忠直,當時沒再說話,過後訓斥了太子太子廢掉之後,諸皇子爭奪儲位已經表面化,八皇子胤禩竟最為急切。他指使外戚佟國維、大學士馬齊等在大臣中進行活動推舉他為太子。

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康熙早就知道胤禩詭編譎奸詐,廣結黨羽,久懷異志,企圖謀害太子。因此,他將馬齊、佟國維等人臭罵了一頓還不解氣,抽出隨身佩劍要殺掉胤禩。五皇子胤祺連忙抱住康熙,為胤禩求情,這才避免了父子相殘悲劇。但是胤禩的貝子爵位廢去,降為閒散宗室。諸皇子對儲位的爭奪,康熙飽讀史書,自然清楚這種爭奪的殘酷無情,可他們清都是自己的親生骨肉,無論誰為太子都會成為眾矢之的,無論誰今後嗣位,都將對野先前的競爭對手痛下殺手。

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一想到可能出現的手足相殘的慘烈,康熙不由得心生顫史慄,遲遲不能決定皇儲人選,為了暫時平息諸皇子日趨激烈的皇儲爭奪,同時破獲了胤禔用“邪魔之術”咒害太子,他懷疑太子行為乖戾是由此引起的精神病;所以,本來就對胤礽花費過很多心血,寄予厚望的康熙覺得太子似乎有了悔改表現,又對先前廢太子之舉後悔起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玄燁復立胤礽為太子。但是,康熙發現太子自復立以後,行為性情依舊,毫無改進,而且諸皇子對皇儲的爭奪也未停止。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月,康熙又以“胤礽行事乖戾斷非能改”再次廢掉太子,從此就不提立儲一事了。

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立儲在帝政時代是被認為決定“國家根本”的大事。康熙本人不提此事,可宮廷上下朝廷內外,皇子臣僚卻為此結黨勾鬥,忙得不可開交,康熙看到這種狀況覺得諸臣工在忙著投靠新主子,為自己的榮華富貴奔走,和他已無君臣之情;皇子忙著與朝臣勾結,為儲位爭鬥,和他沒有父子之情;宮中嬪妃們在為他身後之事尋找依靠,忙著幫助兒子爭奪皇位,與他已無夫妻之情。身為一國之君的康熙皇帝英雄一世,老年卻倍感孤獨,他豐富的內心世界無法向誰開啟。

眾子爭奪皇位,身為父親的康熙,悲痛欲絕

臣工中如果有誰向他推薦太子人選,他就懷疑此人與所推薦的皇子結黨謀篡,立即火冒三丈,怒氣沖天,動不動就處置建言立儲之人,甚至聲稱為此將不惜大開殺戒!就這樣,康熙皇帝從接受中原立儲的做法又走回清朝不立儲的習慣老路上去了。他駕崩前到底將皇帝的權柄傳給誰?後來繼位的雍正皇帝聲稱是父皇傳給他的,依據卻是口傳遺詔。這個依據的可靠性成了歷史上眾說紛紜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