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權臣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全盤清算?只因萬曆皇帝痛恨他這點

張居正改革的失敗和他本人私德缺失有很大關係。從私德來看,大明首輔張居正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平日裡的張居正滿口仁義道德,但背地裡卻行得盡是違背禮法之事。

張居正自幼天資聰穎,尤精通考試,被譽為神童,深受當地士人、官員重視。幸運的是,他沒有像方仲永一般浪費自己的天賦,而是不斷努力,年紀輕輕便得中進士,成為庶吉士,從此平步青雲。後來他主導的變法更是一度使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短暫地煥發新機,可謂“再造大明”的功臣。

一代權臣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全盤清算?只因萬曆皇帝痛恨他這點

能考上進士,證明他的學術水平自然不差——在以四書五經為考試範圍的年代,若不能對儒家經典的經義融會貫通,根本不可能有作為的機會。張居正對於《大學》、《論語》、《中庸》,甚至《易經》中的思想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為了將萬曆皇帝培養成合格君主,張居正更是親自上陣,編訂教材,為皇帝講解經義,向朱翊鈞灌輸儒家的道德觀念。

歸功於印刷術的發展,張閣老編定的教材得以流傳至今。其解經的語言淺顯易懂,放在今天讓高中生去閱讀都不會有太大障礙。為了讓萬曆更直接地掌握知識,張居正甚至在每一段後都將經文所傳遞的道理總結下來,並抒發了自己的見解和對皇帝的期望。

張居正最為推崇的品格之一是節儉。《論語。述而》一章中張居正注曰:

“然則去奢崇儉乃帝王為治之先務,有國家者所當深念也。”教育萬曆皇帝一定要學習堯舜等上古聖君節儉的品質;

諸如此類的“教導之語”數不勝數。

張居正本人受到過陽明心學的影響,按理說他既然懂這些道理,就應當在行動中去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但他是怎麼做的呢?

一代權臣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全盤清算?只因萬曆皇帝痛恨他這點

根據歷史記載,張居正在掌權後,日益驕縱。不僅出入極為講究排場,耗費巨大,收起錢來更是眼都不眨。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抄其家,查獲黃金萬兩,白銀十餘萬。雖說比不上大貪官和珅,但和“節儉”、“清廉”倆字兒也沾不上邊。

張居正在註釋四書時同樣強呼叫人,多次強調為政者需要擦亮眼睛,辨明忠奸,任人唯賢而不能因自己的愛憎而隨便提拔官員。而根據史書記載,張居正權傾朝野後完全不顧自己曾經提到的選人標準,

“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馮保客徐爵擢用至錦衣衛指揮同知,署南鎮撫。居正三子皆登上第。蒼頭遊七入貲為官,勳戚文武之臣多與往還,通姻好。 ”

不僅大開買官賣官

之風

,更對自己的親信大加提拔,甚至連自己家的僕人都被安排進了大明的官僚系統,正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為了完全掌控朝政,張居正“廣結善緣”,與文武大臣瘋狂聯姻,透過姻親來鞏固自己的勢力。

一代權臣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全盤清算?只因萬曆皇帝痛恨他這點

如果說“節儉”和“用人”僅僅是張居正的“小瑕疵”,那麼架空萬曆皇帝可謂是他的大罪過。張居正對“禮”相當重視,他明確提出所謂的“禮”就是劃分地位高下的規範,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違背禮制。然而在實踐中,張居正處處掣肘萬曆皇帝,甚至說出“吾非相,乃攝也”這種極為危險的宣言。

一代權臣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全盤清算?只因萬曆皇帝痛恨他這點

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已經明令禁止後世出現宰相,張居正倒好,直接說自己是“攝政”,完全無視了君臣之禮。不僅如此,前文提到張居正 出入極為講究排場,其中不少已經超越了萬曆皇帝的規格。可想而知,張居正是多麼“放肆”。

站在萬曆皇帝的角度,你會得到這樣的觀點:

張居正教導朕要節儉,不能花錢大手大腳,然而他自己享受著奢靡的生活;

張居正教導朕任人唯賢,不能憑藉個人好惡隨意升降官員,然而他自己居然把家僕都弄進了官員隊伍;

張居正教導朕禮為最重,任何人不可僭越,然而整個大明王朝最僭越的正是他張居正!

一代權臣張居正為何死後遭到全盤清算?只因萬曆皇帝痛恨他這點

對萬曆皇帝而言,張居正著實是個令人迷惑的存在,世界上怎麼會有如此無恥之人?小皇帝對張居正的好感頓時全無,仇恨使得他對張居正不再存有一丁點信任——即便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客觀上確實能有效解決大明的問題,萬曆也絕不會再讓其繼續實行下去。

可以說,張居正的行政成也自己,敗也自己。但凡張閣老真能言必行,行必果,踐行自己教導皇帝的那些大道理,他的家族、他的改革也不會隨著他的去世而立即墮入深淵。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