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在湖北省南漳縣城西的荊山腳下,聳立著一座陡峭直立、高數百米的巖壁,巖壁四周有蒼松翠柏環抱,巖壁頂上還有石洞、石墓、石廟等許多古蹟,這就是著名的“抱璞”。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裡曾發生過一個動人的誠實故事。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當時,楚文王統治著楚國。有一天,荊山中傳出了淒厲的哭聲。這哭聲時而高亢、憤激,時而低沉、哀傷。哭聲延綿不斷,一直持續了三天三夜。荊山下住著的人們也隨著這哭聲嘆息不絕,暗自落淚。一個小孩子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他的父親:“這是誰在哭?為什麼要哭?“

父親一邊耕地,一邊說:“哭的是一位叫卞和的老人,至於為什麼哭,你去問你的爺爺吧。”

爺爺一邊編草筐一邊說:“孩子,這個故事說來話長,那還是我的父親告訴我的呢。”說著,爺爺停下手裡的活計,給小孫子講起了卞和的故事。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那是六十多年前,楚厲王在位的時候。荊山裡住著一位叫卞和的青年玉匠。卞和的祖父和父親也都是有名的玉匠,有一次,他們登山採玉,不慎摔下來,傷重而死。臨死之前,祖父告訴卞和說:“我和你父親採了一輩子玉,這荊山上的玉差不多都採光了。只有那座巖壁下,還有一塊寶玉沒采出來。憑我的經驗,那是一塊世人從未見過的寶玉,你要是能把它採出來,造福於天下,我和你父親死後也就閉眼了

卞和含著眼淚,埋葬了祖父和父親,就按祖父指的位置鑿起巖壁來。他日夜不停地鑿著,一直鑿了四丈深,終於採出了一塊璞玉(未經雕琢加工過的玉)。這塊璞玉看上去和普通石頭沒多大差別,可卞和按祖父教他的秘法去看,認出它的確是一塊世上從未有過的寶玉。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可是,這塊稀世的璞玉加工起來很困難,必須集中天下最好的玉匠一齊合作,才能成功。在荒僻的荊山中,這當然辦不到。於是卞和就用竹簍背起璞玉,跋山涉水,來到京城,要求面見楚王。

楚厲王一聽有人獻寶玉,很高興。可等卞和獻上璞玉來一看,他大失所望:這哪是什麼寶玉,簡直就是一塊醜陋的頑石呀!卞和見楚王撇嘴,連忙奏道:“大王,請不要從外表來看這塊璞玉,一旦把它雕琢出來,它就會成為一件稀世珍寶。”

楚厲王問:“它到底有何稀奇之處呢?”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卞和回答道:“經過雕琢之後,這將是一塊沒有一點瑕疵的美玉。除此之外,它還會有三件奇異之處:一是放在暗處能自然發光,稱為‘夜光之壁’二是永遠光潤潔淨,不沾塵埃,而且能避邪除怪。三是冬暖夏涼,冬天有了它,屋中不用爐火;夏天帶著它,百步之內,蚊蟲不敢近前。所以其他的玉都無法和它相比。

楚厲王聽了更加懷疑,他不信世間會有如此至寶,於是他吩咐把宮中的玉官叫來鑑別一下。

這位玉官把璞玉上下左右看過一遍,又用釺子敲敲,用舌頭舔了舔,雖然他並不知道這是一件稀世珍寶,但也看出它是塊少見的上等璞玉。他心裡算計開了:要是卞和獻玉成功,一來自己玉官的位置要讓給他了;二來呢,自己正在雕琢一塊美玉,那是用來做傳國玉璽(xi)的,雕成之後,一定會受到重賞。萬一卞和這塊玉真是寶貝,那麼我那塊玉不就成了廢物了嗎?這樣一想,他站起來向楚厲王奏道:“大王,據我看,這是塊毫無價值的頑石,卞和不過是想用它騙取一筆賞金!”

楚厲王一聽大怒,他衝卞和吼道:“你這貪財的賤奴,怎麼敢欺騙寡人!”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卞和從容答道:“這確實是寶玉,大王的玉官毫無見識,請大王傳天下最好的玉匠來鑑別一下。我並不稀罕大王一絲一毫的獎賞,只求這塊美玉能得見天日,不至於埋沒深山罷了!”

楚厲王一聽更來氣了:“你還敢頂嘴,嘲笑寡人嗎!”

旁邊有位大臣看出卞和冤枉,就說:“你還不趕緊認罪,求大王饒你一死!”

卞和昂著頭說:“寶玉就是寶玉,我一生不會撒謊,現在就是死,也不能昧著良心說假話!”

“給我拉出去砍了!”楚厲王大吼道。

“大王,不如砍他一隻腳,讓他活受罪。”玉官出了個惡毒的主意。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好,就按你說的辦!”楚厲王點頭同意。

就這樣,卞和被武士砍去左腳,扔出宮外。卞和滿腔憤怒,但仍緊抱著那塊璞玉。有人看他可憐,就把他扶上順路的牛車,送回荊山。

過了七八年,厲王死了,楚武王登基,卞和又萌生了一線希望,他讓人用車帶他到了京城,再次去獻玉。同上次一樣,他堅持事實,不肯低頭服輸,結果又被砍去了另一隻腳。

現在,又是五十年過去了,楚文王繼位。卞和這時已有八十多歲了,他堅信事實總會大白於天下,所以仍然一個人住在巖壁頂上的小石屋裡,守著那塊璞玉。聽說文王繼位,他再次產生了希望,可他又想,現在自己連路都走不了,怎麼去京城呢?難道就這樣讓珍寶永遠埋沒在深山中嗎?他越想越氣憤,越想越悲傷,於是就抱著璞玉大哭起來…

講到這,爺爺摸著小孫子的頭說:“卞和真慘啊!昨天我在山上見到他時,他已經哭幹了淚水,眼裡流出了鮮血。可他還抱著那塊璞玉,正往山下爬呢。”

這時,爺爺身後突然傳來一個聲音:“老人家,你能不能帶我去見見這位卞和?”只

爺爺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身穿官服的大臣,連忙答道:“行,當然行!”

第二天,爺爺就帶著大臣和隨從們來到巖壁下,見到了已經奄奄一息的卞和。那位大臣走過來說:“卞先生,我是文王派來尋訪賢人的,昨天路過這裡,聽說了你的故事。我想問問你,你兩次獻玉,失去雙腳,現在又想哭到京城去,難道說你為了獻玉請賞,連命都不要了嗎?”

卞和睜開血糊糊的雙眼說道:“大人,你錯了!我卞和決不稀罕賞賜,我恨的是稀世珍寶被當作毫無價值的頑石,忠貞誠實之士被誣衊為撒謊貪財的小人。我活了這麼大歲數,離死已經不遠,若不能讓事實大白於天下,我是死也不能瞑目的!”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

大臣聽後也受了感動,於是命隨從把卞和抬上自己的車子,一路送到京城。楚文王聽這位大臣講述了經過,答應照卞和的話試一試。這時,那個陷害忠良的玉官已經死了,所以也沒有人在出來阻止。很快,楚國最好的玉匠都被召到京城,在卞和的指點下,對璞玉進行了精細的雕琢加工,終於得到了一塊毫無瑕疵的美玉。

楚文王接過玉來一看,果然和卞和說的絲毫不差。文王大喜,要加封卞和為大夫,還要給他無數的賞賜。可是卞和謝絕了,他說:“我這輩子,因為堅持說實話,反被人誣衊為撒謊貪財之徒。現在美玉雕成,我已經心滿意足了。如果再受封賞,不是讓人家說中了嗎?請大王成全我,讓我回荊山去吧!”

楚文王拗不過他,只好送卞和回了荊山,可還是給了卞和以大夫的待遇,讓人伺候卞和,直到卞和老死在山上。

從此,那塊美玉成了楚國的傳國之寶,被稱作“和氏璧”。後來,它被人盜出楚國,輾轉傳到了趙國,最後落到秦始皇手中圍繞著它,還發生了不少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呢。

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卞和為講實話,一而再,再而三地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作為一個普通的玉匠,他這樣並不僅僅是為了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而是出於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不願讓一塊罕見的珍寶埋沒在深山。這種最簡單、最淳樸的求實精神,其實也正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應該珍視的東西。

荊山腳下一個動人的故事,“卞和三獻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