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學古人詩詞難不難?說難也難,說容易其實也容易,只是看我們如何去學習或琢磨而已。尤其是針對古人名作,我們需要如何去讀與分析呢?

很多人喜歡從作者的情感、意境去賞析,誠然這種賞析可以增加我們的視野,看看別人的的情感眼界。但是,這種賞析很難對我們寫詩詞的人在技巧與手法上有實質的幫助。

為何?因為這種情感與境界是別人,是別人在各種情景下產生的,能夠愉悅讀者。而不是讀者自己產生的。如果讀前人的好作品,如何才能對我們在詩詞創作上有幫助呢?

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這裡我給大家另外一種讀別人好詩詞的方法與思路,是我多年讀書與詩詞創作的經驗。那就是讀到好作品時,要從作品的手法與文字技巧去分析,比如他是用什麼樣的謀篇結構,什麼樣的景物描寫,為何要用這個字詞?用別的字詞可以嗎?如用別的字詞,有什麼不一樣。等等的這些琢磨,可以讓自己更好更深入的體會好作品細微之處,掰開仔細研究其各種手法與用字技巧,然後我們才會在自己創作詩詞的時候有所得。

可以舉幾個例子看看。唐人的律詩是最好的,拿幾首唐人很出名的五言來分析。因其字數少,一個字的不同就可以明顯感覺到意境與情感的不同,比較容易明白。

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李白的作品文字質樸,簡單明瞭,但情感真摯,故此千古流傳,無論老少都會吟誦。

前兩句是客觀外在的景物描寫,就寫月光白潔無暇,如霜,營造一種清冷的氛圍。後兩句有外在的景物描寫,轉到內在的人物狀態刻畫。手法其實並無什麼特別高明或者巧妙的地方,比較一般。

但是為何感覺這首詩很能引人情感共鳴呢?其奧秘就是在於,前面兩句是清冷的月光畫面,後面兩句是靜謐孤獨的人物狀態畫面,融合為一體,給讀者的腦海裡一種鮮明無比的孤寂感覺,由此產生。

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讀到這裡發現,如果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舉頭改為抬頭,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發現感覺比原作差遠了,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舉頭是一種狀態,強調的是一個畫面,靜止畫面。抬頭卻是一種動作,強調的是這個動作本身,而非這種仰頭望月的畫面,相對於舉頭顯得過於刻意去做這個動作,這就搶了“望明月”這個鏡頭,聚焦散了。所以,用抬頭也就缺少了這種靜謐的畫面對比感,變成了一種表演或演示,而不是客觀的呈現畫面。難以引起讀者的代入感與共鳴,好比一部拙劣的電影表演。

舉頭是一種結果與狀態,抬頭是一種動作與過程。這種細微的差別導致,整首詩的感覺完全不同,細微處見功力。我們寫詩詞的時候能夠想到這些細微的區別嗎?

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再看這首千古絕唱,也是一兩個字的不同,後果會是什麼?

唐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後兩句不分析,只分析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如果改為“白日隨山盡,黃河到海流。”,層次差了多少?感覺如何?為何有這種感覺?

琢磨前人好詩句時,必須發這三問!然後自己開始琢磨分析。

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唐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王維的這首五絕,我們就來分析後兩句。只挑一個字出來分析,把“明”字改為“年”字。“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變成“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有什麼不同,這種感覺的細微區別比上一首還不明顯。需要對文字很敏銳的觸覺才能體會到。

明年是有一個很確定的時間指向,年年確實沒有這種指向,也許成為了一種每年詢問的慣例,所以感覺沒有希望明年你就要回來的期望強烈。故此,如用年年,後兩句的餘味就弱了。尤其是反問的迫切語氣感就弱化了。

以上三首例子只是做簡單分析,其實還有不少方面可以琢磨的。這種細緻的在手法與文字分析,對我們提高詩詞寫作水平大有幫助。知道好作品如何寫,我們才能運用到自己的創作當中,而不是靠大而泛的賞析。

唐人這3首著名的五絕,文字手法有何秘密?如何賞讀才能學到

朗朗上口與憋屈不暢詩詞有何區別?學會這些知識,讓詩詞更加優美

填詞《薄倖.來生緣》長調以寄命運之奇妙,情深或不壽,百感人生

為何別人詩詞總比自己寫的有神韻?手法搞對,你也可以的

還有比這更悲痛的宋詞酬唱嗎?有情人難成眷屬,且看如何以詞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