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書本《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道原》看漢初對道和一的深刻理解

原文:

恆無之初,迵同太虛。虛同為一,恆一而止。

注:

恆無,宇宙。

迵,dòng,通達。

迵同,混同。

一,萬物與整體在陰陽兩方面之間處在平衡和諧的狀態。

解:宇宙之初,混同為太虛。萬物虛同與整體在陰陽兩方面之間處在平衡和諧的狀態叫做“一”。萬物不斷地變化和發展,最後總是要回到“一”這個狀態中。

原文:

溼溼夢夢,未有明晦。神微周盈,精靜不移。古未有已,萬物莫以。古未有形,大迵無名。

注:

無名,虛無混成而不分陰陽。

解:太虛像是沉睡中的夢境,無所謂光明無所謂昏暗。神奇微妙充盈在萬物中間,至精至靜獨立而不改。它自古以來就這樣存在著,萬物莫不由它來主宰。它自古以來就無形無狀,通達之極虛無混成而不分陰陽。

原文:

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一度不變,能適規橈。

注:

橈,ráo,曲木,泛指彎曲。

規橈,畫圓的儀器。

解:天弗能覆,地弗能載。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內,又包其外。在陰不腐,在陽不焦。平衡和諧從不改變,能適合規橈來衡量。

原文:

鳥得而飛,魚得而遊,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解:鳥得其而飛,魚得其而遊,獸得其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原文:

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見其形。一者其號也,虛其舍也,無為其素也,和其用也。

注:

素,sù,本質,本性;例:素質。

解:人人都依靠它,卻不知道它的名號。人人都用到它,卻沒見過它的樣子。平衡是它的名號,虛無是它的住處,無為是它的本性,和諧是它的應用。

原文:

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測也。顯明弗能為名,廣大弗能為形,獨立不偶,萬物莫之能令。

解:所以上道高不可察,深不可測。它顯明沒有爵位,廣大沒有形狀。它獨立不偶,以自然為法透過損有餘而補不足,保持著萬物與整體在陰陽兩方面之間的平衡與和諧,沒有什麼能夠向它發號施令。

原文:

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規行橈動。

解:天地陰陽,四時日月,星辰雲氣,都因為它而有規律地執行著。

原文:

戴根之徒皆取生。道弗為益少皆反焉;道弗為益多堅強而不摧,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極之所不能過。故唯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

解:樹立了平衡和諧為第一性、變化發展為第二性的世界觀的人,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處下不爭、無入無間,保持自身與整體在陰陽兩方面之間的平衡與和諧。道恆無為,損不足以奉有餘終將物極必反,損有餘而補不足則堅強不摧、柔弱不可化。道精微所不能達到,稽極所不能量度。所以唯有聖人能察無形,能聽無聲。

原文:

知虛之實,後能太虛,乃通天地之精。迵同而間,周襲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謂能精。明者固能察極,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謂察稽知極。

解:懂得了虛同就是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處下不爭、無入無間,保持自身與整體在陰陽兩方面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就能夠進入太虛的境界,與天地的精華相通。混同行走於太虛間而不盈滿,從事此道的人叫做“能精”。明者固然能夠察知它的極點,知別人所不能知道的,做別人所不能做到的,這叫做“察稽知極”。

原文:

聖王用此,天下服,無好無惡。上用此而民不迷。

注:

惡,wù,討厭,憎恨,跟“好”(hào)相對;例:好惡。

解:聖王用到它,天下服從,無好無惡。治理天下用到它,人民不會感到迷惑。

原文:

上虛下靜而道得其正,信能無慾可為民命。上信無事則萬物周遍,分之以其分而萬民不爭,授之以其名而萬物自定。不為治勸,不為亂懈。廣大弗務及也,深微弗索得也。

解:能夠做到上虛下靜可謂道得其正。上面確實做到無慾不偏激不過度,就可以為人民謀福利。上面確實做到不做違背自然、違背民意的事,就萬物都可以照顧到:把人民該得到的利益都分給他們而萬民不爭,把人民該得到的名份都授予他們而萬物自定。人民不會因為天下治而勸進,也不會因為天下亂而懈怠。廣大的東西弗務而能達到,深微的東西弗索而能得到。

原文:

夫為一而不化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前知太古,後至精明。

注:

畸,jī,不規則的,不正常的。

解:保持自身與整體在陰陽兩方面之間的平衡與和諧為得道之本,損有餘而補不足不偏激不過度為得事之要。操正以正畸,總結前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後面的事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原文:

抱道執度,天下可一也。觀之太古,周其所以。索之未無,得之所以。

解:治理天下依道而行、執中守一,社會上下之間就能達到平衡與和諧。考察過去的事,研究它為什麼會這樣。思索未來的事,得到它所以會怎樣。

帛書本《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道原》看漢初對道和一的深刻理解

曰靜2017,姓丘,名平,江西銅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