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七月半,鬼亂竄”。相信很多農村長大的朋友都聽過老一輩在農曆七月十五這天講述各種關於七月半的故事和禁忌。許多恐怖電影、懸疑小說也都以這個節日為背景,讓這個神秘的節日更讓人覺得詭異。

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我國夏曆的七月十五元被稱為中元節(上元節又稱元宵節;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在不同的地方也被稱為“盂蘭盆節”、“鬼節”、“七月半”等。關於中元節的起源,向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起源於道教;另一觀點則認為起源佛教。

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一 起源道教

道教認為“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中元這天,地官下降,定人間善惡,故《道經》說:“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詩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

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三官像

二 起源佛教

佛教認為,七月十五日是佛教徒追薦祖先的忌日。因為佛經上講,佛祖釋迦牟尼有一名得意的弟子,叫目蓮,神通廣大。目蓮的母親由於生前作惡,死後墮入到六道輪迴的餓鬼道,受盡地獄各種酷刑,目蓮見了傷心不已,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蓮大聲向佛祖哭救。佛祖於是傳授他一部《盂蘭盆經》(盂蘭盆是解民倒懸的意思),一念此經,便可召來各路僧佛,集合眾僧的力量,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目蓮為母送食

由此可見,中元節最初都是一個宗教節日,經過歷史的演變,逐漸成為民間祭祖的節日,在七月十五這天(也有十四日,部分少數民族在七月十二日),都要祭奠祖先的亡靈。在民間祭祀活動中,“放河燈”、“盂蘭盆會”等最有特點。

民間相傳農曆七月為“鬼月”,七月初一為“開鬼門關”,七月三十日為“關鬼門關”。此間地獄門開啟,陰間群鬼紛紛來到陽間,尋找東西吃;在陽間有家、後人的都可以回到家中接受供奉,而沒有家的便成為孤魂野鬼遊蕩在人間。因此在過去中元節都是不會讓孩子外出的,迷信的大人在晚上也是很少出門。

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海南地區中元節祭祖

同時,人們為了自身安全,讓這些孤魂野鬼有所歸宿,便在每年的中元節前後,舉行齋孤和普度的祭祀,中元節放河燈、盂蘭盆會的風俗實際上都是所謂的普度和祭祖的一種形式。在雲貴川地區部分地方,晚上擺上飯菜,在八仙桌的三個方位放上六副碗筷,每個碗裡盛一點飯,再夾些許菜,點上香蠟紙錢,祭祀祖先,然後將碗裡的飯菜裝到一隻碗裡,加些湯,等到晚上十二點在十字路口點上香蠟紙錢,將碗裡的飯菜潑灑(潑水飯),留給遊蕩的孤魂野鬼。

一個從古沿襲的鬼節—“盂蘭盆節”(七月半)

古人放河燈

中元節不僅流行於我國大地,在日本,朝鮮、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很受歡迎。尤其是日本,中元節有隋唐時期傳入日本,現已成為僅次於元旦的重要節日。我國各個地方祭祀的形式也不盡相同,甚至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

由於中元節宗教色彩比較濃,又是鬼節,許多人對此節日避之,再加上城市對祭祀燃燒物的管控等,如今很多的地方已經不流行此節了,而在廣大農村,大部分地區仍然保留這天祭祀的風俗,此節日的祭祀活動中也有一些具有娛樂性的風俗活動,於是也被部分城市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