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北京是清朝政府的政治中心,是中國的心臟。但是在清朝之時,北京慘遭兩次淪陷,讓人十分心痛。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兩次淪陷說明絕非是偶然,絕對是統治之中出現了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兩次淪陷的歷史。

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時,英法聯軍開展了對華燒殺掠奪。同年8月,英法聯軍將天津攻下。10月,直攻清政府的都城北京,侵略期間死傷無數、損失巨大。英法聯軍的所作所為可謂是滔天大罪。而與此同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竟不是奮起反抗,咸豐皇帝而且選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避難。而北京就如此被侵佔,清朝之時都城第一次淪陷。

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1900年,清政府和八國聯軍和平談判之後,慈禧太后選擇向十一國宣戰。於是,八國聯軍就開始了對華侵略戰爭。指揮得當、裝備精良的八國聯軍大軍足足有五萬多人。此次的清政府對八國聯軍進行了抵抗,但是由於裝備實力的差距,天津還是被八國聯軍給拿下了。佔領天津之後,八國聯軍又從廣渠門一舉侵入北京,北京被打得潰不成軍。慈禧太后又像咸豐皇帝一樣選擇了逃避,帶領光緒皇帝逃往陝西西安避難。北京在清政府的統治之下,再一次慘遭淪陷。在歷史上,中國眾多城市都成為過都城。那北京兩次淪陷之後,清政府為什麼都沒有選擇遷都呢?

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實際上在1860年北京第一次淪陷之時,時任協辦大學士、湖廣總督的官文就建議清政府遷都。咸豐皇帝去承德避暑山莊避暑,由恭親王奕訢代理政事。當時官文所建議遷都的地方是西安,並獲得了恭親王奕訢的贊成,咸豐皇帝也認為可行就默許了。但是在實施之時卻遭到封疆大臣的阻止反對。隨後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遷都也就擱置沒有繼續進行。

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1864年,提出遷都建議的竟是一位外國人。身為外國人的戈登原是中國洋槍隊的隊長,在平息太平天國運動上立下汗馬功勞。在1864年解散洋槍隊之時,戈登向李鴻章呈交了二十條建議。其中一條就是遷都,原因是戈登認為北京距離海口太近,容易受到侵略。但是當時的清政府不當做一回事,感覺沒什麼威脅,就沒有采納戈登的建議。

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1895年,康有為公車上書。康有為提出了四大國策,遷都是其中一條。康有為和第一次提議遷都的官文意見一樣,建議遷至西安。三年過去,康有為還是堅持建議遷都,這時的康有為給了兩個選項內地與海濱,而他的建議從西安轉為了上海。兩次提議均未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視,所以並未進行遷都。

清朝都城兩次淪陷,卻又為何始終不願遷都?

最後一次,也是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逃往陝西西安之時。跟著慈禧光緒一起前往西安的大臣再次提出了遷都,但是照常受到了諸多反對。即使建議遷都的人,也對遷都地點進行了爭吵。最後在局勢平定之下,慈禧太后又回到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