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歎服古人智慧

語言是門藝術,在很多時候,語言扮演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工具,更蘊含著無窮的哲理。特別是那些世世代代口耳相傳流行下來的俗語,往往集真理、智慧、趣味於一起。

比如說大家都很熟悉的“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再比如“屋漏更遭連夜雨,船行又被打頭風”等等,這些都比較通俗易懂,從字面就可以猜測得出來意思。那這句“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它的含義。

為什麼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歎服古人智慧

從字面上看,“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講的是人到五十歲就不要建房子了,六十歲就不要種樹了,七十歲就不要做衣服了。古人為什麼要這麼總結呢?我們要把目光放回古代中。

對於古人來說,由於受當時環境、醫療水平的制約,年齡普遍都不高,甚至四十歲都可以稱為老人了。而人生七十古來稀就更為不易,所以也才會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的說法。那麼,我們也就明白,其實這是在提醒人們,人活到了50、60、70歲,已經是步入了老年,不要再做長遠打算了,好好享福就是。

為什麼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歎服古人智慧

與現代機械化水平不同,古人蓋一間房子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更多,到了50歲,即使蓋好了,也許也沒多少時間能享受,所以才會說“五十不造屋”。

種樹也是一個道理,一棵樹從樹苗再到成材,也許得經過幾十上百年。如果在60歲的時候再種,即使種下了也許也等不到它成材的那一天,所以才會說“六十不種樹”。

而到70歲的時候,已經是隨時都有可能會出現意外的年紀了,再做新衣服已經沒有必要了,所以才會說“七十不製衣”。

為什麼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歎服古人智慧

當然了,古人總結這句話,只是透過造房子、種樹、做衣服這些具體的事例。其實,我認為裡面還有古人的智慧——對個人榮辱的淡然。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對一切都看淡了。無論是房子(住)也好,“果”樹(吃)也好、衣服(穿)也罷,這些都是身外之物。如果到了一定年齡還有這些執念,那麼對平均年齡本來就偏低的古代來說,也許會更影響壽命。

為什麼說“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歎服古人智慧

對於現代人來說就不同,活到70歲已經是比較正常的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五十不造屋、六十不種樹、七十不製衣”已經不太適應現代社會,但它裡面蘊含的道理其實還是想通的。到了一定年紀後,心境平和、注意保養肯定是沒有錯的。只是對於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來說,想要做到實在也不容易,畢竟豪華的房子、車子,漂亮的衣服等等已成為很多人畢生追求的目標,“房奴”更是普遍現象,不是想放下就放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