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由於和去年的風格有差異,今年迷霧劇場播出以來,熱度與爭議齊飛,也讓許多觀眾對於這個劇場品牌產生了一定的質疑。實驗性往往伴隨著不可確定性,當某部作品遭到一時爭議,關鍵要看平臺如何看待自己的路,還敢不敢堅持佈局。

作者|魏僑

編輯|孤鴿

開局即“雙殺”,並保持“一集死一個”的節奏,愛奇藝“迷霧劇場”最新力作《誰是兇手》剛一開播,兇手尚未有端倪,受害者已經有些不夠用了。

高露的“死亡微笑”讓人毛骨悚然,趙麗穎的“兩幅面孔”也讓人背後發涼,扮演警察的肖央和董子健,各自內心都藏著難以言說的秘辛。疑雲重重的線索中,夾雜著錯綜神秘的人物關係,南方小城中橫跨二十餘年的迷案畫卷,迅速在觀眾面前鋪陳開來。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有人氣與實力兼具的主創加持,作為迷霧劇場的種子選手,《誰是兇手》從開拍就備受關注,觀眾寄予了這部劇強烈的期待。而開播第二天愛奇藝熱度值突破8000的成績,也證明了這份期待的平穩著陸。

今年迷霧劇場開播以來,《誰是兇手》是目前更具觀眾心目中“迷霧”氣質的劇集,也收穫了觀眾最大程度的認可。強情節、快節奏,開局生猛,環環相扣,情節推進與人物命運無不時刻牽動著觀眾的心緒。

在嘗試了懸疑愛情、社會派推理、時空穿梭、家庭共鳴與未來想象之後,迷霧劇場的“懸疑+”特質愈發鮮明。喝彩有之,爭議有之,迷霧劇場仍然堅持著以創新態度,繼續拓寬其內容表達的寬度。

此次《誰是兇手》將心理治療嵌入懸疑敘事中,並非大刀闊斧的創新之舉,但難得的是細處著眼,以銳利的筆觸書寫無端捲入迷霧漩渦的普通人的創傷與自愈,讓劇集在緊張刺激的懸疑解謎之餘,兼具直達觀眾內心的共情力。

以駭人聽聞的兇殺案開篇,海舟城中,驚濤暗湧,波瀾陡生。與其他的“迷霧劇場”劇集一樣,迷局背後,迷霧劇場想探討與表達的,也遠不止“誰是兇手”這一件事。

本格與創新如何平衡?

逼仄的樓道,斑駁的牆面,生鏽的欄杆和雜亂無章的電線,的真實感撲面而來。《誰是兇手》既沒有誇張的磨皮,也沒有風格化的暗色調,而是選擇了貼合小城潮溼、氤氳氛圍的視覺風格。從陰冷的爛尾房,到磨損看不出數字的公共電話,南方小城的真實生活圖景中,渲染著山雨欲來的緊張氛圍。

橫跨十餘年的連環殺人案件,手段殘忍,方法專業,作案卻無規律可循。跟隨著壓抑、晃動的主觀鏡頭,觀眾或許猜到溫婉美麗的老師夏金蘭(高露飾)將是下一個受害者,但仍然被肌松藥造成的恐怖微笑嚇得不輕。兇手在受害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割腕放血,受害者看著時鐘,眼睜睜見證自己生命的流逝直至死亡,其殘忍遠超普通兇殺案的範疇,似乎也昭示著這起案件背後隱藏著兇手自身的扭曲心理。

當肖央飾演的警察冷小兵到達兇案現場時,兇手還沒有離開。劇中沒有利用時間差和剪輯來故弄玄虛,而是一開篇就展開了一場警匪之間的正面對決。兇手的冷靜與窮兇極惡,跟第一次出警的冷小兵的青澀膽怯形成鮮明對比,不敢開槍的冷小兵間接造成了老刑警李嵐(耿樂飾)的死亡,成為冷小兵此後多年難以忘懷的的陰影。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十幾年懸案未決,當年寄住在夏金蘭家中、對她感情頗深的少年夏木(董子健飾)目睹了一切。當他學成歸來,重新加入海舟市公安局重案組,命運的齒輪也悄悄開始轉動。

劇中鋪陳隱藏的大量細節,勾勒出一張細密的網,處處藏伏筆,耐推敲。從兇手專業的拍照姿勢,到順手拿走的冰箱貼;白天不開門的奇怪照相館前,少女沈雨拿走了一張抓捕嫌疑人的公告……撲朔迷離的懸念設定,穩紮穩打的線索鋪陳,《誰是兇手》迴歸懸疑劇的特質,呈現出本格派推理的紮實感。

但作為懸疑短劇,單集的精巧結構仍然是劇集的重要部分,不僅能夠參與敘事,還能夠吸引觀眾,引起興趣。劇中幾乎每一集都有新的事件發生,每集在開頭丟擲事件,中間抽絲剝繭推進案情,當觀眾似乎就要恍然大悟時,又峰迴路轉,引向更大的懸念。

本土的真實質感,本格的懸疑鋪陳,故事層層遞進,細節前後勾連,《誰是兇手》以嚴謹縝密的邏輯和細緻入微的製作,呈現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懸疑盛宴。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第一次出外勤,沒想到情況那麼嚴重,沒準備好。”大樹掩映的天橋之上,冷小兵向夏木解釋自己當年面對殺害夏金蘭的兇手,沒能開槍的原因。拋開對於兇手身份的猜測,這支沒能開出的槍是冷小兵長久以來的陰影和執念,從他聽見夏木名字時的激烈反應就可見一斑。

《誰是兇手》中,主角們在抽絲剝繭找尋真相的過程中,也在完成自身內心的救贖。冷小兵與夏木,從初見的相互排斥,相互試探,到查案過程中的默契配合,逐漸瞭解,再到第四集末尾終於放下成見,成為真正的搭檔。他們在與彼此和解的過程中,也是對過去的自己的重新審視和接納。

另一方面,相比於冷小兵的隱忍,夏木的心理問題更加具象。第一集的兇殺案中,鏡頭常常以視角呈現。抖動的手持跟鏡頭以及視角獨特的主觀鏡頭,渲染懸疑氛圍的同時,也讓觀眾直觀地體會到夏木的所見所感,將夏木的內心世界外化。兒時目睹慘劇而產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過程,透過獨特的敘事角度完整地展現出來,為其後的人物性格做了鋪墊。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當劇情突出“心理”這個元素時,趙麗穎飾演的心理醫生沈雨,在案件中的分量很重,嫌疑也最大。甫一出場,從拿到帶血跡的照片,到偶然聽見警察對嫌疑人的描述,劇中同樣用主觀鏡頭直接展現了她情緒的變化。十七年前的兇手與沈雨有何關係?她為何曾拿著通知站在警察局門口,卻最終沒有報案?這些疑雲將在之後的情節被揭開。

懸疑題材與犯罪心理相輔相成,但過去的劇集大多聚焦於研究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缺陷以及成因,鮮少關注身陷其中的普通人的心理變化。《誰是兇手》將硬核的懸疑推理與對普通人的共情和觀照有機結合,落腳於極具本土特色的小城一隅,更在乎警察群體自身的內心變化,可以說為國產懸疑劇提供了新的創作正規化。

重壓之下,如何革新?

去年,迷霧劇場取得了豆瓣平均8。1分的成績,而今年要如何延續爆款神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猜測。作為這個秋冬的保留專案,在開播前預約量已經超過了500萬。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平臺來說,其實壓力很大,而迷霧劇場的做法是,沒有選擇走複製爆款的捷徑,而是立足於內容創新與多元表達,堅持走“型別實驗”的新路。

已經播出的《八角亭謎霧》,在編織燒腦故事的之外,將力氣放在了對錯綜複雜的家庭關係和暗流湧動的小城生態的深入的描繪,勾勒了一副江南小城的眾生相。以生活流敘事緩慢鋪陳情節的敘事方式與觀眾熟悉的快節奏懸疑劇相悖,引起了一定的爭議。

之後,《致命願望》則提出了未來感的設定,試圖在未來世界中探討慾望與人性之邊界,但對未來世界的構建與想象淹沒在不夠完整的敘事中。

由於和去年的風格有差異,今年迷霧劇場播出以來,熱度與爭議齊飛,也讓許多觀眾對於這個劇場品牌產生了一定的質疑。但跳出強情節、高反轉懸疑劇的刻板印象,《八角亭謎霧》引發的對於懸疑劇節奏的思考和討論,甚至提出了“慢懸疑”概念,也正是此次迷霧劇場創新的意義所在。

所以,對於愛奇藝來說,創新才是突破自身桎梏,尋求新出路的最佳方式。去年的成功吸引的不只是觀眾,還有行業內的矚目,各個平臺、製作公司開始著力佈局懸疑劇,競爭激烈,主創團隊的變化也影響了作品品質,造成輿論聲量的差異。這種情況下,重要的是要敢為人先,在“懸疑+”的理念上繼續邁進,挖掘更富價值、更具現實意義的題材。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創新的視角,才是我們選擇劇本的關鍵。有了這個視角,故事獨特的氣質就產生了。”愛奇藝高階副總裁、《迷霧劇場》系列作品總製片人戴瑩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對創新的重視。這一次,《誰是兇手》從心理醫生的角度切入,結合警察的成長過程,對於正反人物進行立體的心理側寫,豐富了劇集的表達形式,賦予主角更廣闊的塑造空間,在懸疑破案之外找到了新的落腳點。

而即將播出的《淘金》是國內首部以“淘金”題材為切入點的懸疑劇集,深入神秘綺麗的西南密林,揭開世人所不知的淘金客故事。除了面對危險和冒險的勇氣之外,在極端環境下面對金錢和慾望,應當如何選擇,更是對人性的考驗。

“迷霧劇場”是國內首個將平臺劇場化運營概念打響的品牌,帶起一個劇場化風潮,但爆款奇蹟往往可遇不可求,如何在保證劇集基本水準的基礎上,進行整合運營,透過一部反響好的劇集帶動整個劇場的長尾效應,實現商業價值提高,或許是更好的定位。

實驗性往往伴隨著不可確定性,當某部作品遭到一時爭議,關鍵要看平臺如何看待自己的路,還敢不敢堅持佈局。從今年的表現來看,迷霧劇場更在乎的是題材和風格的創新,可以犧牲部分作品的口碑,也要在多元化的道路上嘗試。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針對懸疑劇集的討論,本身也是對於“懸疑”概念的延展,為迷霧劇場拓寬受眾群體,突破小眾圈層提供了可能性。有了這種開拓的意識和佈局,接下來的迷霧劇場或許會展示出更大的氣度。

迷霧劇場等來《誰是兇手》

在2021愛奇藝iJOY悅享會上,愛奇藝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兼首席內容官王曉暉曾表示,把握好人物、案件、城市、情緒這四個氛圍構造要素,就可以讓消費者透過線上線下的體驗找到“迷霧宇宙”的更多情節和故事,為年輕使用者提供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據悉愛奇藝與探案筆記開發了《八角亭謎霧》《誰是兇手》《淘金》等同名劇本殺,已於近期面向全國發行。

如此一來,“迷霧劇場”不僅是精品懸疑劇作的集散地,更是文娛生活內容生髮的土壤,透過跨媒介的內容創作、線上線下互動不斷創新。從型別劇場到“迷霧宇宙”,從線上革新到線下拓展,內容開發資源豐沛,模式變革還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