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與教育觀

前段時間,同事們聊起了《小捨得》,開玩笑的建議我們趕快看,那裡有很多現實的關乎教育的東西,不看,說不定某些片段就被和諧掉了。那時《小捨得》已經演了二十多集了。我一天兩三集,最後靠著節假日,終於趕上了大部隊,一起看了結局。

《小捨得》與教育觀

圖片來源網路

我看著劇中宋佳飾演的南儷,一個本來淡定從容的母親,在周圍各種壓力下,眼看著她焦慮起,眼看著她瘋魔了,眼看著她崩潰了;發生了意外,生活才終於迴歸了正軌,感覺實屬僥倖。那種焦慮感,順著螢幕,滿溢了出來。可焦慮過後呢?我們能否也像劇尾一樣,看通透了?找到自己的定位?

原作者魯引弓一直在表示,現實生活中的焦慮遠遠超過這個,他要的是反思教育的生態問題。我在這裡,也想談談我對當下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曾很火熱,燃起了很多家長的心。從那之後,不再提起這句話的現在,還是很多家長心中追逐的目標。可我們追逐的羅馬,有些人就生在羅馬。起跑線本就不同,怎麼強人所難?我們該重新定位所謂的起跑線了。

第一,教育資源的公平公開。《小捨得》裡,最後給了人們一個報名和搖號入學的構想。有點無奈,這個問題就這樣容易解決嗎?小學初中是國家基礎教育,本來是考慮到孩子們小,就近入學,方便家庭個人,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炒熱了學區房,學校像工作一樣,分了三六九等,這是很多年的社會大環境影響造成的。這個問題,可能更多地需要靠國家政府的力量。第二,家長的理智冷靜。很多年前,讀過一篇文章,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談及他最感謝的老師,是他幼兒園時的老師,他在那裡,學會了誠實,守紀等等。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好習慣的養成,人格人性的培養,我們應該看得更長遠,那是孩子的一生。

二、“只有熱愛生活才能熱愛學習,而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一生都熱愛生活。”

這是《小捨得》裡,雅德學校的宗旨理念。電視劇裡,它給了我們一個理想化的成功學校的案例,那裡的孩子們,可以在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同時,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現實裡,它有點像烏托邦一樣難以實現。我們要承認,人是有差異性的。你喜歡的,不一定是你擅長的,你擅長的,你也很難成為最好的,你幹著的,也許不是你喜歡的,也不是你擅長的,只是那時最合適的。人的一生很長,也很短。家長們,不要在空洞的對著孩子們說“你是最棒的!”網際網路的發展,讓各種雞湯滿天飛,成功人士到處是,他們用世俗的標準來定位成功,整個社會都躁動了起來,可金字塔頂端的人,又有多少?幾年前有個說法很有意思,“不要在批評那些後進生了,家鄉的建設,很多都是靠著他們的迴歸。”

但是這句話真的很美好,希望我們,包括我們的孩子們,都能熱愛生活。我們要告訴他們,我們努力,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是純粹物質上的,還有思想精神上的最求;我們的學習,本身也不應該只是圍繞考試,生活是一門學問,學習本來不應該狹隘。

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北宋汪洙的這句話,實打實的在現在中國的教育裡落實了下去,雖然此讀書和彼讀書有點差異。八零後的我,是上著實打實的手工課,聽著勞動最光榮口號的尾巴,寫著《幫媽媽幹了×××活》作文長大的,而現在的孩子,學習成了唯一的職業。基礎教育的普及,讓全民文化知識素質提升了,知識不代表人品,俗話說,“最怕流氓有文化”,成績不能代表一切。考試,給更多的寒門提供了走出貧苦,換一種活法的機會,它可能是人的一生中能得到的相對最公正的一次機會,可是,不要忘記,我們還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為什麼當笑話聽的“拔苗助長”,放到孩子身上的時候,不管是社會,學校,家長,沒有幾個人願意深想?這是全社會的悲哀。請給我們的孩子們,給他們更多的選擇吧!給他們更多的時間。

四、“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小捨得》裡,南儷和總裁閒聊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她們爆出了很多資料,那是真的不甘心。

《小捨得》與教育觀

自己截圖拼的哦

《小捨得》與教育觀

自己截圖拼,水平一般,,海涵啊

既然“所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做父母的,也當以“所以子不必不如父母,父母不必賢於子”以安慰,牢記,“兒孫自有兒孫福”,讓自己淡定下來吧!教育,是急不來的,哪怕是期待一下“大器晚成”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