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面試題|資訊流產品應該“防沉迷”?

產品面試題|資訊流產品應該“防沉迷”?

本文為「不二求職」群成員針對話題 #資訊流產品傾向於引導使用者“沉迷”還是推薦“正向”的內容# 的完整覆盤。其中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留言批評指正。

話題覆盤

Q:市面上有很多資訊流產品(如:今日頭條),如果你是頭條的產品經理,傾向於引導使用者“沉迷”,還是引導使用者去看更加“正向”的內容,請說出你的判斷和理由。

A:首先,

“沉迷”與“正向”之間不應該有絕對的界限之分,

因為兩者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沉迷”是一種使用者使用產品的狀態,從產品側來講是使用者使用產品的結果;“正向”是一種符合平臺價值觀的內容調性或內容風格(如:資訊流產品在推薦頁的前2個位置會置頂”xi“相關內容),從產品側來講是希望給使用者呈現什麼樣的內容。(主要參考@金學峰 21 南開)

一個好的產品通常:①能解決使用者的剛需/痛點;②具備一定規模的黏性使用者;③擁有不錯的體驗;④有可行的潛在盈利模式(即:實用性、易用性、創新性,營利性)。從這個角度出發,資訊流產品本質上解決的是資訊過載的痛點(實用性),幫助使用者快速找到想看的內容同時也能幫助使用者成長(易用性)。在滿足使用者體驗的同時,產品經理還需要考慮商業化的目的(盈利性),而讓使用者“沉迷”往往能帶來更多的變現。

以上顯然是不夠的,好的產品還應該有”價值觀“(或者說一個產品背後的企業應該是有價值觀的,並不是完全的利益驅動)。因此,產品經理還需要站在平臺調性/價值觀的角度幫助給使用者輸出一些“正向“的內容,幫助使用者成長。最優解便成了

讓使用者“沉迷“的內容不僅僅是興趣所向(消遣娛樂等),還應該有”正向“的知識

精選討論

3

W思路解題

@金學峰 21 南開

1。 沉迷和正向是什麼(What)

1。1 沉迷是一種使用者使用產品的狀態,從產品側來講是使用者使用產品的結果

1。2 正向是一種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容調性或內容風格,從產品側來講是希望給使用者呈現什麼樣的內容

1。3 小結論:沉迷和正向從根本上是兩件事,因此不是對立的

2。 為什麼要沉迷或正向(Why)

2。1 沉迷的原因很簡單:從商業化的角度來講,收入=使用者數*平均刷影片數*ad load*ad price,使用者越沉迷,第二個自變數就會越大,收入就越高

2。2 正向的原因往往在於多個方面:從產品側來講,有產品定位、目標使用者及他們的內容需求,從社會側來講,主要是政府的管制和道德輿論的壓力

2。3 小結論:沉迷是“提高收入”的必需品,而正向往往是衍生的,不是必需的

3。 怎麼做(How)

3。1 是否要沉迷的問題:從產品生命週期來看,在種子期和增長期不建議沉迷,因為這兩個階段不急於商業化,重心在於拉新,而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建議沉迷,因為可以分別起到商業化變現、提高使用者黏性的作用

3。2 針對正向的問題,首先要看產品定位和首批目標使用者,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樣的?如果一開始就瞄準著有著泛低俗需求的使用者,一直推一些他們不感興趣的正向內容反而是一種不好的舉措。因此,在正向的問題上,傾向於針對目標使用者的需求進行決策。

選擇“沉迷”

@崔騰-位元組

我更加推薦引導使用者“沉迷”。

1。推薦演算法產品很多時候是透過給使用者和產品打標籤,目的是透過使用者的興趣去提升使用者停留的資料指標,從而進行多方位的變現工作;

2。如果只是引導“正向”內容,這不利於指標的提升,更不符合多元化的人性,會造成使用者消費內容單一,也不符合人的本性,

3。“沉迷的”同時不代表“正向”內容不重要,在關鍵事件節點和政治場景下,需要進行刻意引導(抖音開屏後的第一個短影片很多時候是關於政治性的);

4。一般場景下平臺的稽核標準要制定充分,確保內容不存在低質違規現象,同時激勵優質創作者創作高質量內容。

選擇“正向”

@中大-管科-王含宇

我更傾向於讓使用者“沉迷”正向的內容。這裡需要對“沉迷”和“正向”再做些思考,完全沉迷會不會造成資訊繭房,違背產品的道德觀?完全正向會不會抹殺掉多樣性,過度政治化?所以沉迷和正向都不是絕對的黑白。

一個好的產品或許應當是有用(滿足需求)、好用(易用)、好看(高顏值)、好玩(有互動)、有前景、能盈利。或許產品經理可以滿足使用者killtime、獲取資訊、開闊視野的需求的同時,使得正向內容不那麼突兀和充滿政治意味,正向內容也可以“沉迷”,比如宣揚生活態度的短影片(做飯、旅行)比如李子柒,即需要對於內容的生態進行思考,對於正向內容標籤曝光權重的思考。

兼而有之

@陳李煜

個人看來引導使用者”沉迷“和引導使用者去看更”正向“的內容並不一定是二選一的互斥問題。作為個性化推薦演算法的產品,旨在為不同使用者提供差異化的推送服務,創造一種豐富且符合使用者口味的使用場景,實現千人千面的使用者體驗。在這種情況下,”沉迷“式的推薦方式將會迎合使用者口味去提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使用者的使用時長、提高使用者的使用黏性,但同時如果過度依賴於沉迷式的推薦也會出現重複內容推薦過多,造成資訊繭房等情況出現,使得內容生態顯得單一、同質化嚴重,影響使用者使用體驗。物極必反需要保持平衡。而在個性化推薦的“沉迷”演算法的基礎上,需要做出一定最佳化去豐富呈現內容,加入“正向”內容的篩選,則會增加內容生態的豐富度,滿足使用者的口味的同時不失新鮮感,“正向”部分的引導可以兼顧其他社會時事熱點和所謂官方口徑下的“正向”(今日頭條的推薦也置頂的也是一些官方新聞和社會時事)。因此,對於兩者的取捨更多是思考內容生態的健康性,以及如何為使用者提供滿足需求的最優解的問題,而我的答案是兼而有之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luckydog

偏向於運用沉迷和正向引導的比例來決定我讓使用者看到的內容,這個問題反觀到之前討論的直播頭部流量分生命週期,這個題我個人認為也是這樣(什麼時期,引導沉迷,什麼時期,引導正向打破資訊繭房)

1。首先明確的是我做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個性化推薦產品,在我的產品裡,哪些內容定義為正向內容,哪些內容定義為不正向。(或者所謂的使使用者看到更多內容為正向)

2。在引入更多ugc,pugc進入基本盤之後,對內容進行沉澱和分類,根據資料確定使用者喜歡的內容型別進行推薦,在此測試中進行埋點,根據資料計算和調研確定引導沉迷和引導正向的比例。

3。引導沉迷是提高使用者對產品的粘性,不易流失,引導正向是使其有看到其他內容的餘地,滿足其對內容多樣性的需求以及擴大平臺生產者的存活空間。

補充題外話: 看到過創新工廠的採訪,裡面提到過在全民抖音和快手的時代,是否需要喊醒那批躺在床上刷影片對現實毫無實際意義的人,回答是不用,沉迷的人貢獻了流量,對於其背後的企業和人是不一樣的意義。所以個人傾向於取其最適當的比例去做演算法分發及運營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