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權是否能用於底層資產的價格預測?

在金融領域,期權平價關係 (Put-Call Parity,PCP)是一種最基本的無套利關係。期權平價關係是指在完備市場中具有相同到期日、相同行權價格和標的資產的歐式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價格之間所必然存在的基本關係。對該關係的偏離在理論上會帶來無風險套利機會。期權平價關係不需要任何關於期權定價模型的假設,例如標的資產未來價格的機率分佈、連續交易等。

期權是否能用於底層資產的價格預測?

但是以往學者研究發現,現實市場中由於存在美式期權提前行權、利息支付、賣空限制、交易成本和在不同市場同時交易的困難等諸多摩擦因素,對期權平價關係的偏離並不一定代表著可交易的套利機會。在沒有交易成本,資訊完全,沒有賣空成本等限制的完全市場中,由於期權可以由標的資產和無風險債券完全複製,期權屬於“多餘資產”,理論上不包含任何額外資訊 。然而,在現實的市場中上述假設均不成立,期權並不能被完全複製,期權的價格包含了資訊。一些學者的研究表明實際市場中期權價格對期權平價關係的偏離時有發生,並且以此可以預測標的資產未來價格走勢,即看漲期權價格相對看跌期權較高時,標的資產未來價格將會上升,反之標的資產未來價格會下降。由於市場各項摩擦因素的存在,在該偏離較大時,其收益預測能力越明顯。

期權是否能用於底層資產的價格預測?

學術界為此提出了三種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

第一,賣空限制理論。期權價格對期權平價關係的明顯偏離是由於標的資產受到賣空限制。歐菲克(Ofek)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標的資產存在賣空限制時,唯一的賣空渠道是看跌期權。此時,與看漲期權相比,看跌期權的價格相對較高,當期權平價關係向看跌期權較貴方向偏離的程度越大,買賣價差越大,標的資產隨後的跌幅就越大。但該理論無法解釋期權平價關係向看漲期權較貴方向偏離的程度越大,標的資產隨後漲幅會越大。

第二,知情交易理論。知情交易者考慮槓桿等因素選擇首先利用其掌握的資訊在期權市場中交易會導致看漲看跌期權價格關係產生對期權平價關係的偏離,並且包含了標的資產價格未來變動的資訊,該資訊會隨著交易的進行逐漸體現在標的市場使得期權價格對標的資產價格產生預測能力。克雷默斯(Cremers)等人以 看 漲 看 跌 期 權 隱 含 波動率之 差 (Volatility Spread,VS,以下簡稱“隱含波動率價差”)作為價格變動的指標,證明了美國股票期權價格對期權平價關係的偏離可以預測其標的股票未來價格變動,並將這一現象與知情交易而非賣空限制聯絡起來。金(Jin)等人以及艾迪佳(Atilgan)等人分別利用事件研究股票市場的各種資訊披露事件如上市公司釋出盈餘公告,發現在事件時間視窗內期權對標的股票的預測能力更強,表明該預測能力是由知情交易者首先在期權市場上交易導致的,同時相比標的股票投資者,期權投資者擁有更準確的資訊來源和更完善的資訊處理能力。但該理論並沒有區分知情交易影響的是期權平價關係的偏離還是該偏離對投資收益的預測能力。

期權是否能用於底層資產的價格預測?

第三,價格慣性理論。標的資產價格本身具有慣性或趨勢性,同時在標的資產價格持續上漲(下跌)過程中,考慮槓桿等因素的投資者會選擇買入看漲(看跌)期權使得對應期權價格相對較高,期權平價關係的偏離較大,所以期權價格對標的資產價格的預測能力來自於標的資產本身的價格慣性。阿明(Amin)等人透過研究標普 100指數期權發現在指數大幅上漲(下跌)後,看漲(看跌)期權價格會顯著增加並偏離期權平價關係,表明標的資產的歷史收益影響了期權價格。安(Ang)等人認為知情交易者可以自由選擇在期權市場或是標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研究發現不僅看漲看跌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可以預測標的股票的未來短期收益,同時標的股票的歷史收益反過來也會影響接下來期權的隱含波動率。

期權是否能用於底層資產的價格預測?

感興趣的投資者可以嘗試在中國市場檢驗是否有類似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