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我昨天一晚上的通宵又白乾了!”

“怎麼了?”看著同事一臉瞌睡的樣子,我關心道。

“前天領導讓我做個多媒體,我吭哧吭哧忙了兩天一夜,結果今天早上拿給他看,他說我整個結構都錯了,讓我重新改。”

“你做之前沒和領導溝通?”

“當時要的急,哪有這時間溝通啊。而且這部分內容以前也做過好幾遍,我覺得再擴充下就行了。”

聽完他這番話,我想到那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領導一安排工作,他立馬上手幹活。看似很勤快,可實際上是在“偷懶”,只不過他偷得是思維的懶。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惰性思維是一種從小養成的習慣

平常我們常常可見這種手腳勤快,思維懶惰的人。

領導讓統計資料,就只把資料統計完就交差。不思考統計的意義,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結果領導得到了資料,分析出結果,而你只是熟練了excel表而已。

上級要一份調研報告,於是立馬出去調研,回來加班加點趕報告,卻沒有想過為什麼上級需要這樣一份報告。結果你跑了一遍市場卻沒有坐在辦公室的領導更瞭解市場。

給客戶打電話介紹產品,只說自己產品的優點,卻忘了思考客戶的痛點是什麼。你產品的優點如果沒切中客戶痛點,有100個優點又有什麼鬼用。

這是一種惰性思維,有這思維的人更享受於不帶大腦的聽命行事,願意按照已有的方法和模式去工作。惰性思維的特點:不問原因,不懷疑結果,只注重過程。

惰性思維並不是天生的,它是一種思維習慣,而這種習慣我們很多人從小就養成了。

記得中學時候,一道英語選擇題,我對其他幾個非正確答案提出疑問。當時英語老師只是說:“這是固定搭配,你記住就行了。”

其他科目同樣也是按照老師要求把公式、解題思路記住即可,至於其中的“為什麼”,沒人問,也不敢問。(那時候喜歡問個為什麼的,多數被家長和老師當作了問題學生。)

漸漸地我們失去了主動思考,深入思考的興趣,習慣於按照已有的方法和認知做事,習慣於服從權威安排。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惰性思維的危害

(1)工作效率低,影響職場晉升

擁有惰性思維,只是喜歡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他們工作看似勤奮,實則低效。

我大學時有個同學,每次幹活很認真,但幾乎都是上面分配任務,甚至講明工作流程,才會做。有次花了一天時間去製作報表,而和他一起工作的同事只用了三個小時就完成了,原因只是利用了一些公式。

沒有一個領導會喜歡一個不願動腦子的下屬。

按部就班在部分體制單位還能混的下去,但在體制外、效率為王的時代,各個公司要的都是結果,表面勤奮的員工並不會得到公司重視。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2)看不清事情本質,容易上當

惰性思維導致人們看事看不到本質,容易被一些表面現象忽悠。

前段時間我有個朋友向我宣傳一個類似於某幣的理財專案,我當場回絕了,而他卻覺得我失去了一次掙大錢的機會。他說來他們這投資的不乏商人、教授,甚至政府官員,完全是一種合法的理財專案。

且不說這個專案的真實性與否,我們一路看來,從以前的紙黃金、紙白銀,到後來數字原油、數字郵票、數字字畫,再到現在的各種數字幣,除了一些銀行推出的產品,很多都是沒有資質的機構圈錢手段。成立一個平臺,騙取老百姓的家底,之後宣佈平臺倒閉,然後換個專案再來一遍。他們的運營套路、宣傳方式幾乎不變,唯一不同的只是用了一個不同的產品包裝。

可總是有那麼多人,陷入這些龐氏陷阱,一次又一次,直至血本無歸。

真正習慣思考的人,會明白這些專案就是一個個龐氏騙局。即使一時看不清,那也會對其避而遠之。對於看不懂的事情,他們不會去接觸。

巴菲特說:“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他到底知道什麼,而是他們是否真正明白自己到底不知道什麼。”因此巴菲特一生一直緊守自己的能力圈,不投資看不懂的股行業。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改變惰性思維的方法

惰性思維是從小養成的一種思維習慣。習慣這玩意,不是想改變就能改變。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習得性無助”,當把狗關在籠子裡,狗試圖逃跑就會受到電擊。這種電擊讓狗逃跑次數越來越少,到最後即使沒有電擊,敞開籠子,狗也不敢跑出去。

人的惰性思維也是一樣,當長期養成這種習慣,即使你告訴他需要改變思維,但他已經“無助”,不知道如何去改變。

因此,改變惰性思維,需要的是一些思維方法。

1、黃金圈思維

領導要求你替他寫一份明天的發言稿,介紹下企業概況。你明白任務後,緊接著蒐集素材,花了一晚上時間,照著以前的樣式把稿件寫好。第二天,你拿著稿子給領導看,本以為會得到誇獎,結果卻被批了一頓。

同樣的任務,讓小聰干時,他先問自己“領導明天為什麼要講話?”一番思考之後明白,原來明天有一批政府官員要來參觀,他們不太懂專業,所以發言內容不能太專業化。最後小聰用較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完成發言稿,獲得領導肯定。

西蒙·斯涅克在《從“為什麼”開始》中提出了黃金圈法則,在黃金圈中,最外層是”做什麼”,中間是”怎麼做”,最裡面是”為什麼”。普通人是從外向內思考問題,而聰明人是從內向外思考。所以人人都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有部分人知道“怎麼做”,只有極少數人懂得“為什麼”。

學習黃金圈思維,就是學習從內向外思考方式,遇到事情時,先想明白“為什麼”,再去動手找方法。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2、5why思維

5why思維是由豐田公司創始人豐田佐吉提出的,它是一種透過不斷問“為什麼”,找到問題本質的一種思維方法。

豐田汽車公司前副社長大野耐一曾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機器停轉了,工人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於是主管問道:為什麼機器停了?(1why)

有個組長回答:因為機器超載,保險絲燒斷了。

主管又問:為什麼機器會超載?(2why)

組長想了想,說:因為軸承的潤滑不足。

主管又問:為什麼軸承會潤滑不足?(3why)

這時候組長想了半天:因為潤滑泵失靈了。(4why)

問:為什麼潤滑泵會失靈?(4why)

想了很久,組長才說:因為它的輪軸耗損了。

問:為什麼潤滑泵的輪軸會耗損?(5why)

這次組長真不知道了。在和同事們一起分析了一天之後,給出了答案:因為雜質跑到裡面去了。

經過連續五次不停地問“為什麼”,原本不知怎麼辦的工人,自己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在潤滑泵上加裝濾網。

如果員工並沒有刨根問底,可能只是換根保險絲了事,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使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問題控制在與問題有關的範圍內。

如果在2why中這麼問,

問:為什麼保險絲斷了?

答:保險絲太細。

問:為什麼保險絲太細?

答:考慮我們平常裝置的電力負荷,沒有安裝粗保險絲。

問:為什麼不安裝粗的?

答:粗保險絲起不到保護裝置的作用。

這樣的問法就容易陷入與問題無關的內容。

另外5why思維是一種追求問題本質的思考方法,不一定非得問5次,只要能發現最核心的問題即可。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3、懷疑思維

這裡的懷疑既包括懷疑別人,也包括懷疑自己。

懷疑別人,即質疑權威。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漸漸對於領導、專家、傳媒上的觀點,總是盲從盲信。

其實任何規律都有個適用條件,都有清晰的物件,和具體的內容。

比如網上之前流傳著,蝦+維c=砒霜,一時間很多人在吃蝦的時候,果粒橙、西紅柿都不敢吃了。

事實上這個結論是有條件的,在腸胃吸收充分的情況下,必須一次性吃下150公斤汙染嚴重超標的蝦,同時吃下超過500毫克的維生素C才有可能要達到砒霜中毒的效果。

在趙周的《這樣讀書就夠了》裡提出了對於資訊如何分析,關鍵是提出“前因後果適用邊界”八字箴言。

其中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觀點的例項?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判斷資訊的準確性。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懷疑自己

一本書,你看完很興奮,因為懂了很多道理。

可為什麼“懂了這麼多道理,你還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你根本沒懂,你只是“自以為”懂了。

我們需要經常懷疑自己,自己真的理解了嗎?

一個最好的驗證方法就是不斷自我提問(也可以是別人提問),當最後如果你能用很簡單明瞭的語言讓大家都聽明白,那就是真懂了。

《讓子彈飛》裡有這麼一段有意思的對話。(有刪減)

黃四郎:三天之後,一定給縣長一個驚喜

張麻子:湯師爺,你給翻譯翻譯,什麼叫驚喜?

湯師爺:這還用翻譯,都說了。

張麻子:我讓你翻譯給我聽,什麼叫驚喜?

湯師爺:不用翻譯,這就是驚喜啊。

張麻子:我就想讓你翻譯翻譯,什麼叫驚喜!

湯師爺:驚喜嘛

張麻子:翻譯出來給我聽,什麼他媽的叫驚喜!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驚喜!

湯師爺:什麼他媽的叫驚喜啊?

黃四郎:驚喜就是三天之後,我出一百八十萬給你們出城剿匪,接上我的腿!明白了嗎?

湯師爺:這就是驚喜啊

張麻子:翻譯翻譯 翻譯翻譯!

湯師爺:驚喜就是三天之後,給你一百八十萬兩銀子出城剿匪,接上他的腿!

張麻子:哈,大哥這他媽的驚喜啊,小弟我願意等你三天

湯師爺從一開始自以為懂了“什麼叫驚喜”,在不斷追問下,才最後明白“這他媽的驚喜”。

我在研究生期間,我們導師也用過類似的方法,讓我解釋一個概念。我自以為理解了那概念,所以一開始只是不斷複述書中的定義,知道最後才漸漸明白,原來在不斷追問下,真正的理解是能把它化為自己的話。

熬夜加班,換來的是領導的批評,比工作懶惰還可怕的是惰性思維

寫在最後的話

《窮查理寶典》中芒格提出要發展多元思維模型,而黃金圈思維、5why思維和懷疑思維,只是對付惰性思維的基礎方法,當你習慣這些思維方式之後,才能在次基礎上不斷提升其他思維方式,實現多元化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