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字,叫做生僻字,他們本應該靜靜地躺在字典裡,但是卻能夠意外的走紅。

去年,一首洗腦神曲《生僻字》就在網上火了起來,“咄嗟、蹀躞、耄耋、饕餮、囹圄、蘡薁、覬覦、齟齬……”好客君也跟著這首歌認識了不少字兒呢。

你知不知道除了這些生僻字,藏在山東博物館的文物們,也玩起自己的名字。先看看這幾個字,你都認識哪些?

今天的好客君化身科普達人,走進山東博物館,聽聽這些文物們都是怎麼自我介紹的吧!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出土:

1965年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亞醜鉞的發現,使亞醜器的出土地點逐漸清晰,被基本確定在青州一帶,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亞醜鉞出土於1號大墓的墓道內,與其同時出土的還有另外一件大鉞,與亞醜鉞形制基本相同,由於這兩件鉞從造型到體量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出土後不久,第二件即被調往北京,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亞醜鉞則留在了山東博物館,成為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關於外形:

亞醜鉞商代,通長32。5、寬34。5釐米。為方內,雙穿,兩肩有稜,器身透雕人面紋,人面五官微突出,雙目圓睜,嘴角上揚,口中露出城牆垛口似的牙齒,極富威嚴。因其口部兩側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

關於歷史價值:

亞醜鉞經歷了當年古老部族的輝煌,又經歷風霜的洗禮、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澱,傳承至今,是為青銅器中的瑰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外形:

西周,高30。1釐米,口徑24。2釐米,盛食器。製作於西周晚期,為周宣王時器。或使我們有幸在博物館裡一睹芳容。其造型秀美,隆蓋、圓腹、圈足,雙耳造型別具一格,狀如一變形龍首口吐祥雲,雙耳下的垂珥與圈足下的三小足形狀相若,相映成趣。紋飾以竊曲紋為主紋,搭配使用瓦紋和垂鱗紋,繁簡呼應,疏密有致。銘文篆刻工整秀麗,典雅規範。

關於歷史價值:

除了頌簋,傳世的頌器還有頌鼎、頌壺和頌盤。成組的頌器傳承至今,難能可貴,頌簋更是以其莊重的造型、精良的鑄工、瑰麗的紋飾、秀美的銘文,使其成為難得一見的青銅器珍品,具有極高的價值,為國家一級藏品。

關於歷史故事:

其優雅的身姿,向我們展示了西周青銅鑄造技術的高超,也向我們展示了她的擁有者—頌的不凡,頌是西周一位顯赫的貴族,效命於周王室,頌簋上的銘文就記錄了周天子對頌的冊命過程:在西周的一個清晨,周王在康昭宮冊命頌,令其掌管成周洛陽的倉庫等職務,並賜給他黑色的禮服、赤色的蔽膝和馬具等物品,以茲勉勵。頌接受了冊命,向周王進獻瑾璋,以謝王恩。之後,鑄造此簋,紀念此事並希望此份榮耀為後世子孫世代享用。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外形:

周,高7。5、長12、寬7。5釐米。該器的特點在於其造型和用途。器身呈長方形,頂部有兩扇可以對開的小蓋,每蓋一鈕,分別為男、女裸體人,呈面對面跽坐狀。器腹下部鑄有六個人形器足,人形裸體,屈膝,雙手在後揹負器身。

關於出土:

器物目前共發現三件,都出土于山東莒縣。一件為山東博物館收藏,一件為日本藤井有鄰館收藏,另一件曾發表於1948年《藝林月刊》第99期上,可惜現在已不知器在何處。關於裸人的含義,目前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與人種起源的傳說和祈求種族繁衍的思想有關”,“象徵著子孫繁衍之意”。也有人認為應是“弄器”,以供王公貴族把玩觀賞。也有人認為與當時的社祭活動有關,實際上是原始時代實行群婚的殘餘。

關於歷史價值:

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數量極少,為國家一級文物。

關於歷史故事:

據器物檔案記載,該方奩最初為清末民初莒縣著名的文物鑑藏家莊恩澤收藏。莊恩澤,字湛巖,號厚甫,莒縣大店鎮人。宣統三年廷試留學生,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終身從事教育事業。莊氏嗜古成癖,所得薪俸多用於購買文物,其收藏以青銅器、古泉、碑版為富,裸人銅方奩就是其中之一。1951年其夫人莊丁德萱和長子莊楚東將莊氏收藏捐獻給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4年由該會撥交給山東博物館。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外形:

春秋,高31、口徑8。8、足徑9。6釐米,斜頸,鼓腹,龍形鋬,矮圈足作索狀。頸及上腹裝飾繁縟的蟠虺紋,下腹飾垂鱗紋。壺的形制仿自自然界的植物瓜瓠,瓜瓠是葫蘆的一種。瓠壺是青銅壺中一種,體形似瓜瓠而側頸,蓋有環鏈與器相連,腹部有提樑,

關於出土:

1963年莒縣天井汪出土,酒器。

關於歷史價值:

據史書記載,瓠壺為“尚禮”之用,裝的酒為“玄酒”。此瓠壺紋飾精美,鑄工精良,裝有龍形鋬,可見其功用非同一般,禮器性質明顯。

關於歷史故事:

《詩·七月》曰:“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古代壺與瓠相通,瓜瓠成熟,去其瓤,幹固後,可作容器,現在這種容器,仍被世人使用,古人亦用此器,並按其形作成陶質、銅質的仿製品。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外形:

春秋,通蓋高53。4、口徑25。1釐米,1925年沂水出土。侈口,束頸,廣折肩,腹漸收為小平底。肩兩側有獸首銜環耳。獸首兩眼渾圓突出,獸鼻上卷,雙耳捲曲,獸首正中有獨角,整體似龍形。蓋呈覆碗形,蓋頂有鳥形鈕。器與蓋通體飾瓦紋。

關於出土:

1925年沂水出土。

關於歷史價值:

沂水地區在春秋時期為莒國轄區,莒為東夷古國,有“尚鳥”的習俗。這件銅器,器蓋就是以鳥為捉手。該鳥短尾,斂翅,挺頸而靜臥,造型美觀又有實用價值,為整個器物增添了幾分活力。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外形:

通蓋高28。4、口徑11。3釐米,調味器。子母口,深腹,圜底,前有管狀流,後有獸形鋬,下承三柱足。蓋紐作菌形。蓋側與鋬頂有用來栓系的半環紐相對應,器頸與蓋各飾一週獸面紋。蓋與柄下對銘“作珙從彝”四字。

關於出土:

1930年。益都蘇埠屯商墓出土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基本資料:明,絹本,設色。縱219。5釐米,橫107釐米。

關於畫面:

畫面近景繪一株柳樹,3只鷺鷥,形態各異,兩隻立於樹幹,一隻立於樹枝。兩隻翠鳥嬉戲於柳梢,引得兩隻鷺鷥抬頭觀看,另一隻專心撫弄自己潔白無暇的羽毛。此圖構圖嚴謹,筆法工緻,設色豔麗,頗有兩宋院體味道,具有濃郁富麗氣息,為呂紀典型的花鳥畫作品。

關於畫家:

呂紀,字廷振,號樂愚,浙江寧波人。以畫被召入宮,值仁智殿,授錦衣衛指揮使。擅花鳥、人物、山水,以花鳥著稱於世。其花鳥畫風呈兩種面貌,一作工筆重彩,精工富麗,多繪鳳鶴、孔雀、鴛鴦之類,輔以樹木坡石、灘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氣。另一類為水墨寫意畫,粗筆揮灑,簡練奔放,接近林良的風格。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馬遠、夏圭畫法。他的花鳥畫風在當時宮廷內外影響甚大,繼承者不乏其人。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基本資料:清,二級文物。絹本設色,縱121釐米,橫53釐米,款識:雪壓溪南三百峰,隔溪照見玉巃嵸,等閒十里溪山勝,都在高人跨蹇中。壬午春孟畫於東青閣之南窗下。劍門樵客王翬。鈐印:王翬之印(白文),耕煙外史時年七十有一(白文)。

關於畫面:

此圖描繪一老儒和和侍者在風雪中過橋。周圍山野懸巖,河流封凍,寒氣逼人。線條粗簡,水墨淋漓,頗得氣勢。

備註:灞橋,在陝西西安東,唐人多於此送別,因謂之削魂橋。畫家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

關於畫家:

王翬(1632—1717),字石谷,號耕煙外史、劍門樵客等,江蘇常熟人,清初“四王”之一。王翬的山水畫集古人技法之大成,功力極為深厚。中年用筆細秀繁密,墨色濃潤蒼勁,晚年用筆遒勁嚴謹,墨色富於變化,意境深遠含蓄。

鬹、醜、鉞、簋……AWSL,到底要認識多少字兒才能進省博?

文物檔案

關於基本資料:清,一級文物。絹本設色,縱36釐米、橫77釐米,款識:新城王公命寫,用唐右丞詩、元黃鶴山樵畫景。廣陵敬繪。鈐印:禹之鼎(白文),慎齋(朱文)。

關於畫面:

此圖為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禎的肖像。他臨坐於鋪有裘皮的盤石上,眉清目秀,長髮朱唇,橫琴未彈,若有所思。衣紋用柳葉描,十分生動。竹用元人的水墨法,溪流向遠處淡化。

關於畫家:

禹之鼎(1647—1716),字上吉,號慎齋,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早年師法藍瑛及陳洪綬,後出入宋元諸家。擅人物仕女,工肖像寫真,幾乎畫盡當時的名人小像,飲譽於康熙朝,被譽為“肖像國手”。

這些帶有生僻字的文物你認識幾個?

這個十一不尋常!

走進省博,跟著生僻字去了解過去的生活與習俗,

去重溫一段段歷史吧!

圖文綜合來源山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