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還受用嗎?何是“三八”?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的一個分支,便是俗話,俗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口口相傳,是人們對於生產生活的一種總結,流傳至今的俗話,有的還有指導意義,有的已經不受用了,例如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話,叫——“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時隔多年,這句俗話還受用嗎?俗話中的“三八”又是何意呢?

俗話“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還受用嗎?何是“三八”?

這句俗話中所說的“三八”,並不是指代閩南一帶流傳出來的方言,不是指代那些帶些不正經的話或者行為,不符合規範,禮儀的人。這句俗話中的“三八”,有其獨特的含義。

第一、男佔三八必發

這句俗話中的“三八”一詞,有兩種解釋,一種指的得是每月中的三個日子,分別是初八、十八和廿八,古人認為,每月的這三天,是非常吉祥的,因此這三個日子出身的人,命運也是吉祥的。

關於這種說法,其實在宋朝就已經有了,在宋朝的詩詞中,就曾寫道:“

國寺如故,每月亦以三八日開寺

”。

當然,也有人認為,“三八”特意指的是每月的廿八日,因為初八、十八、和廿八,可以分別指代一八、二八和三八,如果是這種說法,那麼“三八”便是每月的廿八日。

古人非常注重一個人的出生時辰,認為與人的命運非常相關,當然,現在人們自然知道,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古人將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兩個數字來表示,也就是所謂的“八字”

俗話“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還受用嗎?何是“三八”?

因此,第二種解釋,認為“三八”不是指代日子,而是指代月份,自然也就是農曆的三月份和八月份,有趣的是,這兩個月份,一個代表春耕,萬物回春,一個代表收穫,秋高氣爽,都是一年四季中,溫度宜人的季節。

古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如今這般高,人們的保暖防寒手段非常有限,而且農業生產水平很低,如果新生兒在天氣寒冷,或者青黃不接的時間出生,那麼生存率就比較低,很多會因為天寒地凍,營養跟不上而早夭。

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較低,其中,嬰兒的早夭,便是其中拉低古人平均壽命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帝王將相,在古代生活水平比常人高,也會出現孩子早夭的情況,例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二十五個子女,早夭佔了大半,康熙五十五個子女,早夭佔了二十一個。

俗話“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還受用嗎?何是“三八”?

因此,如果古代的嬰兒,趁著三月和八月這兩個季節出生,是非常幸運的,因此他們逃過了因寒冷而早夭的風險。古人認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因此才說:“

男佔三八必發

第二、女佔三八必寡

古代流傳至今的俗話,很多都有一個特點,那便是誇張,俗話會應用誇張的手法,進而引起人們對某件事的注意。舉個簡單的例子:

俗話說:“

白虎闖堂過,人亡家也破

”,這裡白虎指的是風,也就是說,門外的風直接闖過廳堂,會導致人犯中醫所說的“風邪”,因此導致疾病,雖然不是大病,但是俗話卻誇張的說成“人亡家也破”

這句俗話的誇張成分,就是為了讓人們注意防風邪。

俗話“男佔三八必發、女佔三八必寡”,還受用嗎?何是“三八”?

眾所周知,在古代是男權社會,女子的地位普遍較低。這是古代農耕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因為古人認為,男性較女性身強力壯,更有利於從事農業生產,是生產力。

如果家中生男子,那麼長大後便能帶來收穫,而生女子則不同,女子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不但不能帶來收穫,還會浪費糧食,因此,導致古代重男輕女的現象。

而這句俗話:“

女佔三八必寡

”,便是透過誇張的手法,來貶低女性的地位,這是不可取的。

總結:

這句俗話,如今已經不受用了。首先,俗話中所認為好的日子,是迷信,並不準確,人的命運,是要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去把握的,不能一味地依賴生辰八字,其次,後半句貶低女性的地位,是古代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產物,如今男女平等,這句話已經不受用了。最後,對待俗話,要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