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孩子6歲時寫的一篇舊文,今天重讀,仍有啟發。】

前陣子,有朋友向我抱怨,說孩子上高中了,還整天不上進,回家也不知道做作業。

我問,為什麼不做作業?他說,光看電視了。

我一想,那可不,電視劇一天看兩集,加上插播的廣告,就是倆小時。一年下來,就是700多小時。這700小時要是用在一門課上,不得滿分才怪!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於是我說,那簡單,把有線電視掐了,只看CCTV1,不僅節約時間,還能幸福地活在《新聞聯播》裡……

朋友說,那不成,我們還要看呢!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這下我明白了。為什麼他孩子不愛學習,原因就在這兒。

他搞雙重標準:孩子不準看電視,家長可以看!回到家,一聲命令:你,做作業去!

然後問老婆:《甄嬛傳》快到點了吧,抓緊看!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家長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每次開家長會,對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畢竟老師掌握的實踐經驗比家長多得多。

孩子如今入學才兩三個月,對我來說,收穫已經很大了。

最大的收穫,是一句話,叫做“孩子只做你做的不聽你說的”,意思是說,你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做;你說如何如何,孩子基本不聽。

換句話說,一是“身教重於言傳”,二是“環境影響孩子”。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從這個角度而言,要求孩子不看電視,家長就必須做到;要求孩子不上網,家長就不能上網。

“我不上學了,所以看電視是應該的”之類的說辭,只會起到負面的效果。

做家長,千萬不能成為一個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家長的定位,應該就是孩子的同學、同伴。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現在有不少人為了教育孩子,寧肯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孩子,的確精神可嘉。

可惜,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效果未必好。

因為家裡只是多了一個家長或者說“老師”,孩子依然是孤獨的;因為他面對的是一個管理者,而不是玩伴。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孩子最缺的是什麼?就是玩伴。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雖然達不到這一境界,但我還是向著這一目標努力的。

比如,讓孩子學什麼東西,家裡必須要有一個人成為孩子的“同學”。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孩子學小提琴,我這個五音不全的勉為其難地成了她的同學,後來發現實在跟不上她的進度;

孩子發了書法練習的模組,孩他媽就成了孩子的“同學”,雖然這個大同學經常“偷懶耍滑”;

孩子愛勞動,雖然經常屬於添亂,但從來不是自己幹,而是和家裡的“同學”一塊幹……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成為“同學”,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

孩子的一些行為,大人千萬不能用“小孩過家家”的態度來對待,也要鄭重一點。

女兒對動植物特別感興趣,見了什麼就想養什麼,有好幾次跟爸爸媽媽說,她想在家裡養狗,養羊,養馬,養驢,甚至養豬……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我們不得不耐心跟她講農村和城市的區別;

她喜歡蒐集植物的種子,家裡就弄了幾個花盆,在老家大集上專門給她買了菠菜種子,種到了花盆裡,可惜都沒成氣候。

倒是種了幾顆黃豆、綠豆,居然“長大成人”,而且結上了小豆莢。

這是小傢伙第一次感受到收穫的喜悅。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人們都說,孩子的培養,重點是人格的養成。可什麼是人格?這可真不好說。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培養孩子一種熱愛生活的態度。讓孩子熱愛生活、熱愛學校,這比什麼都重要。

“同學”是做家長的最高境界

但要記住,生活不是電視,不是上網,不是手機。生活是人際關係,是大自然。所以,作為“同學”的家長,就要以身作則,拒絕電視、拒絕上網、限制手機(至少週六週日如此),而要多帶著孩子出去玩、多帶著孩子走進大自然——這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