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原創|馬連成

圖片\作者提供

三十多年的光陰,很多事物都會被改變,而這座古老與現代並存的城市,是否像是一首豪放而婉約的宋詞呢?

歲月匆匆,老街依舊,一群從校園邁入職場很多年的同學,大家已從翩翩少年來到人生的中年。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老街與那所小學,便成了同學們再次團聚的“紐帶”。還有坐落街口上的那個老糧店。這間門面並不華麗的老糧店,卻承載了無數人兒時的記憶。曾經它用最簡單、平民化的價格,為一代又一代居民送上熟悉的味道。如今,它已是歲月的符號,卻凝聚過民生問題,且成為大家成長記憶中有分量的一頁。

我們的小學,原名華育小學,始建於民國時期。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現在老街隨著老城區的改造,就快拆了。有些老鄰居可能要各奔東西了,大家在忙碌之餘,是否再想想這條老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呢?

回想上世紀80年代時,老糧店是間國營糧店,也是附近居民糧油供應的主要渠道,每到月初,人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著自家的《城市居民供應糧本》到指定的糧店取定量的糧食。每逢取糧時,糧店的門前總是早早排起了長龍。

濟南的老城區內還有無數條這樣的老街。曾經我們家在上新街,從北向南一路斜坡過來,兩條斜巷子靜靜的伸向西面的徐家花園和東面的南新街。老糧店好像一座舊式機械鐘安靜的坐在十字街口上。左轉彎是一條不算寬敞的石板路,橫臥在街邊房子的後面。其實,這些老房子原屬田家大院(民國時期建),老糧店是大宅門西側院的一部分。解放後,在院子的西牆處開了大鐵門做起糧店用。一條主路比旁邊那幾條巷子略寬一些,附近的居民,上班下班,出門上街,買菜回家,都愛走這條路。白天熱鬧,晚上也一樣,戶戶上燈了,一盞盞路燈眨著琥珀般的眼睛。每天人來車往的倒也挺有“人氣”的!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從民國時期到現在,上新街南段西側仍保留著一片碧瓦紅柱的宮殿式建築群,它的東外牆有二百多米長,幾乎佔據了上新街的一半。走在又高又長的院牆外,可以看到院內碧瓦宮殿的飛簷。它曾是山東著名慈善機構——“萬字會”的舊址,童年時這裡是山東省博物館,需要買票進院參觀。裡面的三進院落整齊寬敞,建築和院景也非常漂亮,內有文光閣(晨光閣),紅柱碧瓦重閣,畫棟雕樑,氣勢宏大,兒時感覺很像皇帝的宮殿似的。這片街區大多是典型的北方民居,有很多四合跨院。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那些紅瓦灰牆的老屋,家家戶戶小廚房牆根下一堆堆,一排排,備好的煤球,煤渣子和蜂窩煤,時而裊裊炊煙。上新街中段的一處院落——“景園”,曾是清末兩淮節度使王佔元的舊居,門楣上有“景園”二字,門側石牆上有雕工漂亮的拴馬石環。上新街與南新街有分支衚衕相連,曾經老舍、舒同等名人墨客們在此居住過。

過去文光閣下,老糧店門前顧客絡繹不絕,記得糧店每天供應早點時,炸油條的香味充溢著整條街道。走進糧店的大鐵門,裡面還有幾家住戶,院子裡有一棵老皂角樹,若大的樹冠像一把大傘蓋高擎天空。歷經滄桑,它老邁的樹枝粗粗細細、彎彎曲曲像條巨龍的勁爪,且牢牢地緊抱著整個院子。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老糧店有一排破舊的廊柱,營業視窗上有“為人民服務”五個鮮紅的大字異常醒目。這也是三十多年前老糧店的一塊“金字招牌”。時光荏苒,現在已物是人非!過去上新街主街北起勸業場,正如其名緩坡向南,步步向上符合“有場益增新”的寓意。南端是高處的南圩子牆,城牆早已變成了現在的文化西路。

還記得有位同學家在老糧店的斜對面,用腳步去丈量這片土地,它的每一道成長的年輪,用鏡頭和筆端去感知時代的體溫,去觸控城市發展的脈動;而整片上新街、南新街西段和徐家花園,都有我們班的同學居住,且在那時大家都享受在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裡。

後來,我去原徐家花園的一個同學家玩,走進四合院,中間石板路旁種著石榴樹和無花果樹,老井上有棵葡萄架,下面還有石桌,石櫈。春天,院角有株火紅的凌霄花攀牆而出,還有小巧的指甲桃,奼紫嫣紅的月季花,真是滿庭芬芳。老糧店離我們的小學很近,放學時,十字路口經常有賣小食品的攤販,其中有賣芝麻糖的、賣纏糖的、賣糖人的、還有先做棉花糖和烤地瓜的,,,後來,也有了賣港臺影星貼畫的等。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記得小時候,父母們每天辛勤忙碌著,那時的生活是簡單的!每年過冬,母親都要重新為我們棉衣棉褲中加些禦寒的新棉花。有時,慵懶的陽光照在廚房窗臺的瓶瓶罐罐上,它們對映著五彩斑斕的光芒,一片花花綠綠的十分好看!而整齊堆放在屋中大方桌下面的那些冬儲大白菜,雖然有的皺了皮,縮了水,不過遠遠的還能聞到淡淡菜香。

母親對燒菜煮粥的事自然不在話下。如今再端著一碗八寶粥,卻找不回那種香甜了。其實,是裡面可能收藏著一份純真的童年記憶吧。

一到年底,老屋的木桌下,罈子裡蒜泡得色如翡翠,而裡面的洛口醋也有了些蒜辣味,二者色味雙美,能使人要多吃幾個冬至的餃子。”

我們這代人所感受到瀰漫的“老街味道”,除了有白菜堆飄散的味道,還有日暮蒼山遠,老巷舊院深,戶戶炊煙渺渺中的,炒豆芽,燉白菜,蒸窩頭等飯菜香吧!且飄散著真正淳樸的老濟南味道!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每次去老糧店買糧時,從左鄰的小窗戶裡閃著不太亮的光,小鐵鍋裡面“咕嘟嘟”的響,一位老爺爺正把幾塊劈柴投進爐灶裡,火苗跳動著冒出縷縷青煙。右舍的老奶奶一邊烤火,一邊和他聊著,大米、小米、糯米、黑米、黃米、黍米的事兒。他們把樸實的言語交融於一鍋之中,且熬出了滿院的溫暖和飯香。

吾粥,皆備於我之樂,喝下去,一切舒舒服服、順順當當!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青未了|文光閣下的老糧店,像一座舊式的機械鐘

壹點號 月上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