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導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無論三國之前是多麼絕妙,歷史的車輪都要滾滾前進,終要落下帷幕。公元280年,隨著東吳政權被西晉覆滅,輝煌的三國時代也黯然逝去。但就是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蜀漢亡國之君劉禪和東吳亡國之君孫皓的不同下場為最後的三國添加了一筆不一樣的色彩。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一、劉禪的性格和才智歷史用用“弱智”來概括,當然他最後得了善終,但這恰恰體現出了“糊塗中暗藏智慧”,“智慧中的糊塗”證明了他沒有威脅

劉禪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亡國之君,不過他的一生頗為“

坎坷

”。自幼便遭兵亂,若非猛將趙雲盡心護主,只怕早夭折了。成為蜀國國主後又一直有賢相諸葛亮輔助,以最弱之蜀屢攻強魏竟也一度壓制,令人目瞪口呆的是,蜀國滅亡後,身為亡國之君的劉禪竟然得享善終。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劉禪的善始善終在今天的很多人看來是他“

智慧

”的象徵。我認為劉禪還是有智慧的,而且是“

大智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是阿斗的實力不允許啊!陪阿斗來晉屬下不過寥寥樹人,而且都是文官。跑又跑不了,正大光明的走就更不允許。況且當時的蜀漢大將姜維兵變被殺,殘留的蜀軍已盡被收編。綜合種種條件,真的是不可能啊!

其次回到蜀漢阿斗自己估量也不可能掌權,因為之前自己差不都都是“

傀儡

”,更別說現在回去了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叔父諸葛亮已逝,自己根本就沒有翻身的餘地。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當然從夏侯霸歸蜀也可以看得出,

公元249年正月,曹魏權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身為曹魏宗親的夏侯霸被迫前來投奔蜀漢。此時的劉禪表現出了極其的英明,不僅立即派人前去接應。而且見到夏侯霸後還婉言安慰,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讓夏侯霸歸心。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同樣的,劉禪的“此間樂,不思蜀”是其智謀的表現,本質上這句話是裕正讓他說的。後來,司馬昭再次問劉禪這就話是不是裕正讓他說的,他竟然直接嚇得脫口而出“你怎麼知道”,由此可見,劉禪“

智慧中的糊塗

”救了他一命。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進而讓司馬昭感到阿斗對他毫無威脅,也就不打算對劉禪出手了。

歷史證明孫皓是有智慧的,但這份智慧配上他桀驁殘忍的性格反而危害更大,但更大程度顯出的“大愚”

從某種程度來說,孫皓恰恰就是劉禪的反面。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孫皓並非景帝孫休之子,能被立為皇帝,純粹是機緣巧合。吳景帝駕崩之時,膝下諸子皆年紀不大。而恰恰是那個時候,蜀漢剛剛被滅國,南邊的交趾又發生了叛亂。東吳的重臣們認為這種混亂的局勢下,國家政權實在不宜交給幼主,所以迎立了較為年長的孫皓。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此後,孫皓在濫殺的道路上一往無前。東吳之內,凡是不順他心意的,都難逃一死。之後又異想天開地伐晉,想一統天下,直接把吳大帝和吳景帝時期好不容易攢下的東吳的老底子都給敗完了。公元280年,西晉大軍分六路大舉伐吳,所到之處,勢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東吳的都城腳下。為了活命,孫皓只能效仿劉禪“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向西晉乞降。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孫皓投降後,司馬炎將他安置在洛陽,並封他歸命侯。但詭異的是,僅僅四年後,孫皓就離奇病死在洛陽,死時不過42歲。野史說孫皓是被司馬炎暗中毒死的,原因是司馬炎宴請孫皓時,孫皓依舊把自己當皇帝,對司馬炎毫不客氣,敬酒時甚至稱,“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讓司馬炎心中大怒。

劉禪六字得善終,孫皓一句話4年後病死。劉禪和孫皓誰聰明?

這時,真的令人無法相信,曾經“

大智

”的孫皓怎麼敢這樣說,

“我為魚肉 ,人為刀俎”這種情況下,“

糊塗中的智慧

”令他喪命

,這讓司馬昭感到孫皓對自己有威脅。

綜合來看,

劉禪的“

糊塗

”在其投降西晉後,並沒有表現出對權力的渴望,只要自己的生活還過得去,他就沒什麼怨言。這種人對司馬昭是完全沒有威脅。

而孫皓的“

智慧

”,殺伐由心,即便是投降了,一時半會也很難擺正自己的位置,甚至他的內心深處可能還做著東山再起的美夢。這一點是司馬昭是完全無法容忍的。

結語

:孰聰明孰糊塗,我們已自知。有時“糊塗的聰明”又何嘗不是一種處世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