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說“五脊六獸”這詞,其實是深宮妃子無聊看屋頂看出來的?

在北方有一句俗語叫“五脊六獸”,形容心煩意亂,忐忑不安。例如老舍《四世同堂》中有“這些矛盾在他心中亂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獸的不大好過。”其實,這個詞來源於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裝飾……

老北京說“五脊六獸”這詞,其實是深宮妃子無聊看屋頂看出來的?

廡殿頂

古代建築的屋頂結構 宮殿最常採用“五脊頂”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要求,其中廡殿頂和歇山頂等級較高,主要用於宮殿、寺廟等建築;攢尖頂主要用於亭子、寶塔等圓頂或方頂的建築;而懸山頂和硬山頂等級較低,主要用於普通百姓的民居。

廡殿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又稱五脊頂,是宮殿最常用的結構,屋頂四面形成四個斜坡,屋角和屋簷向上翹起,故也稱四阿頂。這種屋頂樣式由來已久,《周禮·考工記》中就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的記載。此外還有重簷廡殿頂,就是再伸出一層屋簷,視覺上像是又加了一層頂,故宮太和殿用的就是這種屋頂。

歇山頂也常被用於高等級建築中,由一根正脊和四根垂脊、四根戧脊組成,又稱九脊頂。屋頂由四個傾斜的屋面和兩側的三角形小牆面(稱為山花)組成。也有重簷歇山頂,故宮的保和殿用的就是重簷歇山頂。一般認為歇山頂的樣式起源於南方地區,是為了避免在屋脊下形成熱死角,起到保護木質構建的作用。

考慮到視覺美感,圓頂或方頂的建築多用攢尖頂(鬥尖),這種屋頂為錐形,沒有正脊,頂部集中於“寶頂”,也有重簷的樣式。攢尖頂又分為圓頂攢尖和角式攢尖,圓頂攢尖沒有垂脊,角式攢尖有與角數相同的垂脊。天壇的祈年殿是三重簷的圓頂攢尖,故宮的中和殿是四角式攢尖。

相比之下,普通民居使用的屋頂形式就要簡單得多。懸山頂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組成,但是屋頂只有兩個面,稱為二坡,因房屋兩側的屋脊略懸伸出牆(山牆)外而得名。硬山頂同樣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兩個坡面組成,但是屋脊不伸出山牆。

老北京說“五脊六獸”這詞,其實是深宮妃子無聊看屋頂看出來的?

鴟尾

裝飾屋頂不僅是為了美觀 借用動物造型 具備實用功能

中國古代建築歷來重視屋頂的裝飾,出土於紹興坡塘獅子山的春秋時期伎樂銅屋的屋頂上就裝飾著一隻銅鳥。到了兩漢時期,建築的門闕和屋頂一般會裝飾鳳凰或朱雀。據《三輔黃圖》記載,漢代“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為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

晉代開始,又有了鴟尾的裝飾,《晉書》記載:“丙寅,震太廟鴟尾”“鵲巢太極東頭鴟尾”。唐代,在宮殿的正脊兩側裝飾鴟尾成為了定製。宋代屋頂的裝飾種類已基本完備,特別是《營造法式》一書的出現,對於建築的各種樣式做了較為系統的規範。明清時期,等級制度更加嚴格,對於建築的裝飾要求也更加規範。《明史·輿服志》記載:“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許雕刻古帝后、聖賢人物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之形。”

總體而言,中國古代建築屋頂上的裝飾物主要有鴟尾、望獸、垂獸、脊獸、套獸、寶頂以及走獸等幾種,造型大多取自動物的特定部位。

鴟尾,又稱鴟吻、螭吻、蚩吻、正吻、吞脊獸,原是一種海中怪獸。《太平御覽》轉引《唐會要》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象於屋以厭火祥。”鴟尾早期是魚尾巴的造型,後來與佛教中的摩羯魚形象融合,形成了半龍半魚的樣子。明清時期演,鴟尾變成為張開大嘴向內吞吃屋脊,背上還插著一把劍的龍頭形象。

在一些城樓、鐘鼓樓類的建築正脊兩側則會裝飾望獸,又稱正脊獸。望獸也是龍頭造型,但與鴟尾不同,頭部是向外的。有些採用歇山頂的民居會在垂脊和戧脊交匯的地方會分別裝飾垂獸和戧獸,這兩種裝飾本來的作用是為了防止屋脊上的瓦片下滑,後來發展成了裝飾物。

此外,有些建築在屋簷的最外側會伸出一小節房梁,稱為仔角梁。為了保護仔角梁不被雨水侵蝕,會在上面套上一個陶製的建築構件,也就是套獸。

如前所述,錐形的攢尖頂必有一個“尖兒”,這就是寶頂。寶頂一般為須彌座託寶珠的樣式,也有寶塔形、香爐形等。個別非攢尖頂的屋頂也會在正脊中間安放寶頂。

老北京說“五脊六獸”這詞,其實是深宮妃子無聊看屋頂看出來的?

故宮太和殿屋頂

老北京說“五脊六獸”這詞,其實是深宮妃子無聊看屋頂看出來的?

騎鳳仙人

屋頂上的各類“走獸” “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

走獸也稱蹲獸、跑獸、小跑,是裝飾在垂脊或戧脊上的一排小獸的總稱。古人為了防止屋脊上的屋瓦脫落,會在瓦片之間釘入鐵釘,這些形狀各異的走獸就是從鐵釘的頂帽演變而來的。

在宋代建築上,簷角處會裝飾一個人面鳥身的怪獸,名叫嬪伽。嬪伽又稱迦陵頻伽,是佛教傳說中的神鳥,因為它的歌聲特別優美,又稱妙音鳥。到了明清時期,人面鳥身的嬪伽逐漸演變成了騎著鳳鳥的道家仙人模樣,稱為“騎鳳仙人”,後也稱“騎雞仙人”。

根據《欽定大清會典則例》的記載,清宮屋脊上的仙人後面跟了“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等異獸。民間也有個順口溜描述了太和殿屋頂上的動物們:“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

龍、鳳、獅子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動物,那麼剩下的都是些什麼動物呢?

首先來看“海馬天馬六押魚”。早在唐代,海獸葡萄紋(也稱海馬葡萄紋)銅鏡上面就有天馬和海馬的紋飾。所謂“海馬”,是在海中賓士的駿馬,後來成為瓷器上常見的裝飾紋樣,明清時期的九品武官的官服便以海馬為補子圖案。相應的,“天馬”則是在空中翱翔的馬。據《漢書》記載,“初,天子發書《易》,曰‘神馬當從西北來’。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雲。”東漢畫像磚上開始出現帶翅膀的天馬形象,唐代以後,天馬形象更為常見,陵寢前的石像、銅鏡上的紋飾中都會出現。“押魚”則是一種龍頭魚身的形象,也被稱為鰲魚,明代《菽園雜記》記載:“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

其次是“狻猊獬豸九鬥牛”,是三種有神話色彩的異獸。據《爾雅》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在註解中,郭璞認為這就是西域傳入的異獸獅子。獬豸則是司法公正的象徵,據《異物志》載:“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漢代負責司法的廷尉、御史、郡監等要戴獬豸冠,明清時期御史的官服用獬豸補子。“鬥牛”的名稱來源於二十八宿的鬥宿和牛宿,是一種有兩隻彎角的龍,明代有一種賜服“鬥牛服”,就使用了這種圖案。

最後一句話中的“行什”在走獸中正好排第十,因此而得名。它猴臉、尖嘴、鳥爪,背後有翅膀,是典型的雷公形象,放在屋頂是為了起到防雷的作用。

除了仙人以外,走獸都是按照九、七、五、三這樣單數出現。比如保和殿上是九隻,中和殿上是七隻,東西六宮上面是五隻,只有太和殿上面的走獸是十隻,其中的行什也是全世界唯一一隻。為什麼太和殿上的走獸是十隻呢?原來康熙十八年的時候,一場大火燒燬了太和殿,康熙三十四年開始重建太和殿,三十六年建成。明代的琉璃瓦件共分為十樣,其中頭樣瓦最大,十樣瓦最小,太和殿(那時叫皇極殿)筒瓦用的是頭樣。到了清朝,頭樣瓦已經不再燒造,根據《太和殿紀事》記載,重修用的二樣筒瓦。如果還安裝九隻走獸,就會造成後面出現位置空缺,因此才在後面加上了一隻行什。

故宮裡東西六宮住的都是后妃,深宮裡的人每天看著屋頂,無事可做,心裡也就難免覺得“五脊六獸”了。

(原標題:古代建築屋頂上的五脊六獸)

編輯:TF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