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 元宵“鬥龍會”

在我們那一帶,正月十五元宵節除了吃湯糰、看花燈,精彩紛呈的“鬥龍會”,也是老百姓心儀的賞心樂事。

晨讀 元宵“鬥龍會”

斯時,各家“混堂(浴室)”派出舞龍隊,在鑼鼓點子與鞭炮聲中,威風出行“鬥龍”去。一時間,胡家木橋的“清水池”,臨平路、飛虹路口的“五龍池”,公平路、唐山路的“鑫泉池”,熙華德路(今東長治路)及鴨綠江路、梧州路、北四川路等“混堂”的舞龍隊,從四方湧來,會聚“下海廟”,各顯神通,炫技鬥能。

在一陣喧天的鼓樂聲中,條條舞龍交匯入場,捉對比試。但見得,領舞的“繡球童子”,頭裹黃絲巾、身著黃緞繡衣、箭袖緊褲,竄、蹦、縱、跳,手中的繡球翻飛如流星。其中,“鷂子翻身”“飛步騰雲”“海底出蛟”,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生猛威武的“龍頭”,忽而“望月嘯天”,忽而“一字飛天”;流光四溢的龍眼、飄飛的龍鬚、紅豔的龍舌,快意而傲強;“龍尾”則節律有致,逶迤地隨著龍身蜒動。“鬥龍”的高潮,是在“臥龍戲球”。這時,隨著繡球童子縮杆旋球,操龍頭、龍身的漢子,一式地單腿跪地,挺直腰桿,耍成一條“團龍”。最是操“龍尾”者,臥地仰天、上下翻滾,靈動有趣。此刻,你再看那“龍”,旋轉如筒,團團地遊進。瞬間,條條彩龍,隨繡球,傲頭翹尾、翻滾蜒走,活靈活現出一幅壯美歡騰的鬥龍鬧春圖景!人頭攢動的觀眾,能不喝彩連連,掌聲雷動?

舞龍、鬥龍,是“混堂”的鐵規。一旦“歇龍”,很沒面子的。年前,東家都制“龍”,組舞龍隊。主力當是司爐、助浴、扦腳、堂口杈衣送毛巾的工人。初五一過,取出龍頭、龍身、龍尾,拼裝成“賽龍”。午後,這些平素不起眼的漢子,抖擻起精神,彪彪地扛著“龍”上了街。隨著鞭炮鑼鼓,當街試舞,僅作賽前的熱身。不消說,精湛的舞藝,引得一街的掌聲與喝彩。箇中,最為吃勁的是舞“龍頭”者。沒有一把蠻力是吃不住的。早先,在沙涇河畔“清水池”擔綱“龍頭”的,是司爐工“大呆子”。莫看他,埋頭運煤、燒火,少言寡語,像個“木疙瘩”。一旦舞起龍頭,乖乖!神彩飛揚,一臉的顏色!耍“繡球”的小五子,是堂口的服務生。人雖小樣,但機靈。眼梢一帶,瞅見浴客從睡榻起身,一卷熱騰騰的手巾把子就飛將過去,不偏不倚地落在那位手中,得一聲謝。那時,每逢“鬥龍”,浴池的東家定規要給龍隊送紅包。銀子不在多少,是個意思。若是得勝歸來,當有大餐伺候。

編扎“舞龍”,這是件極為精巧、細緻的竹篾活兒,非高超技能者不敢勝任。“清水池”斜對門街面竹器店的老篾匠“張聾甏(聾子)”,就是一把好手。莫看他精瘦細幹,風也吹得倒似的,但手裡的活兒,那是“揚州城裡死八怪,沒得畫(話)說”。無論是各式竹器、走馬燈、兔子燈、還是風箏,他都手到擒來,扎得既有形,且牢固。元宵“扎龍”,更是一絕!劈竹、削條、抽絲、編扎,式式精到。那龍頭,紮實牢靠、生猛活靈。尤其是龍鬚,風中飄逸,妙到毫巔;分段編扎的節節龍身,骨架豐圓,飽滿遒勁;龍尾,則扁翹飽挺,形而有致。手藝之精湛,“蠍子屙屎,毒(獨)一份”哎!一俟骨架成型,弄堂口的裁縫老錢爺叔就來了精神。扯起繪有龍鱗的彩布,走剪裁縫,心到手到;蒙上龍架,貼切精準;“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令人叫絕!

如今,隨著浴室的變遷,舞龍、鬥龍,已難得一見,不過,每每憶及,倒也饒有別趣。(胡根喜)

【來源:新民晚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