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老百姓的辛酸,有福之人皆知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老百姓的辛酸,有福之人皆知

文/宋宋

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著深厚文化的民族,歷經5000年曆史的沉澱,即使是平常的吃穿住行也都擁有著大的學問。最為明顯得就是俗語這一文化形式了,看起來是人們的口口相傳,通俗無比。卻是擁有人生大的內涵,比如這句俗語“父不進子房,官不入民宅”,簡直是字字珠璣,其中的道理值得我們深思。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老百姓的辛酸,有福之人皆知

第一句,這句話主要是告訴如今的為父者,最好不要輕易的去自己的兒女的房間。可能很多人會認為一個父親便是一家之主,又有哪些地方是去不得的呢?其實這句話當中指的是兒女在成年後,尤其是女子,與父親過於親密多有不便,所以最好還是在讓女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要過多的接觸。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老百姓的辛酸,有福之人皆知

除了女孩子之外,其實大大咧咧的男孩子也是需要自己的空間的。為父母這應該從小就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叛逆期的時候。適當的管教是一定要有的,當然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好是能夠經過對方的允許再進入,其實有時候父子之間像朋友一樣相處會來得更好一些。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老百姓的辛酸,有福之人皆知

尤其是再長大之後,孩子就會有了自己的家庭。而這個時候父親再想進門是更加的需要謹慎,因為家庭當中也會出現一個新的成員,就是兒媳婦。若是公公與兒媳婦不知道避諱的話,是一定會遭到旁人的譴責和恥笑的。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老百姓的辛酸,有福之人皆知

第二句,這也是普通人的心酸之處。也很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官僚與普通百姓間的區別,當然也同樣適用於如今的社會。在老百姓的眼裡,總覺得為官者高高在上,不敢與之多說話。而且若是家中來了一位當官者,勢必會害怕自己哪裡出了差錯。大家覺得這句俗語有道理嗎?不管是什麼時代都是很受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