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漢末三國,這是一段過渡時期,期間也湧現出了太多名將。正因如此,三國中後期以來,各種名將便已經不如從前了。而唯一能流傳後世的名將,恐怕只有魏國鄧艾與東吳陸抗了。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尤其是鄧艾,堪稱是人生逆襲的代表。他出身不好,卻能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走上前臺,並完成了二千兵馬滅蜀的壯舉。若非史書記載,很難相信鄧艾能做到這一切。因此難免有人提出疑問:鄧艾滅蜀到底是僥倖而為呢?還是實力必然?

說到這,有必要回顧一下鄧艾的早年經歷。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拿下荊州後,便當即將此地的百姓遷往了中原。鄧艾以及他的宗族也在其中,隨著遷移大軍來到北方,被安排在了汝南地區屯田。儘管鄧艾出身在一個破落的小世家中,但他此時的身份,卻是很落魄的,也算是一個農家子弟吧。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倒黴的事情是,鄧艾還有口吃。後人有詩云:“或笑張飛莽,或笑鄧艾痴。”因為話都說不利索,鄧艾的上司不是很看好他,於是便打發他去看守糧倉。這一來,便是一二十年。

所幸的是,鄧艾並沒有自怨自艾,反而孜孜不倦地研究著自己的興趣。他喜歡幹什麼呢?說到這,或許有讀者會想到他在曹魏軍屯上做出的突出貢獻。但真要說起來,鄧艾反而更喜歡軍事。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

“每見高山大澤,(鄧艾)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在一二十年間,無論鄧艾遭遇了什麼,他總是刻苦鑽研著兵法,這為他日後成為一代名將,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此,先做出第一個結論:鄧艾能完成如此壯舉,得益於他對於軍事的熱愛與常年孜孜不倦的積累。正因如此,他才能被司馬懿相中,才能在抗蜀前線中屢次擊敗姜維,才能在伐蜀大軍遭遇阻礙時,想到冒險偷渡陰平的計策。

而且在進入蜀中平原後,鄧艾的軍事素養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他率領二千兵馬深入蜀中腹地,自然明白兵貴神速的道理。所以在綿陽之戰中,鄧艾都沒有刻意拖延,而是採取閃電戰術,以戰養戰下一步步攻克蜀國。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三國志·鄧艾傳》中也提到:

“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單憑這一點來說,鄧艾滅蜀,絕非是隻憑藉運氣。但實在的,鄧艾的運氣也的確不錯。他攻克蜀國的這個時機,恰好是在鍾會打算退兵之時。也就是說,鄧艾把握的時機非常到位。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當時,鍾會是司馬昭的發小,他擔任伐蜀大軍的主帥。反觀鄧艾,雖然是曹魏名將,但因為他出身不高,又有口吃,才被鍾會壓了一頭。如果鍾會下令退兵時,鄧艾還沒有平滅蜀國。那麼本就對鄧艾不爽的鐘會,自然會以此為藉口,汙衊鄧艾有反意。

這個推論,並非是空穴來風。因為哪怕是鄧艾平定了蜀國,他也最終死在了曹魏名士鍾會與衛瓘的聯手算計之下。據《三國志·鍾會傳》記載:

“會內有異志,因鄧艾承製專事,密白艾有反狀,於是詔書檻車徵艾。”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可憐鄧艾剛剛立下大功,便被司馬昭一紙詔書奪了榮耀和兵權,還被放在了囚車之中,最終成為了待宰羔羊。索性,他的任務已經完成。哪怕含冤而死,後人也依舊記得他的滅蜀壯舉。晉武帝司馬炎繼位後,鄧艾也終於被平反。

言歸正傳,再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鄧艾二千兵馬滅蜀,客觀原因上還因為蜀國內部的孱弱。

一方面,姜維擔心受到黃皓迫害,帶走大批精銳遠至沓中屯田。伐蜀之戰後,姜維與鍾會對峙在劍門關,無法對蜀國造成及時救援。更糟糕的是,蜀國後期青黃不接,最終淪落到文臣諸葛瞻等人上陣殺敵。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一個是受蜀人吹捧長大,立在溫室中的諸葛瞻;一個是身經百戰的一代名將,鄧艾自然能輕易將大軍挺進成都城下。

而另一方面,蜀國本土士族迷信讖緯思想,認為曹魏必將統一。再加上遭受連年打壓,於是以譙周為首的臣子大力鼓吹投降言論。成都城內的一些豪族,甚至打算與鄧艾取得聯絡。

見此情形,後主劉禪自知無力迴天,為了蜀中百姓免收刀兵之災,他只好拱手讓出了父輩基業。

綜上,鄧艾的成功,實力當居七成,但運氣也有三分。

鄧艾二千兵馬便滅蜀,是僥倖而為,還是實力必然?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