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今日薦書|《中國冬奧》五年採訪200餘人,向世界介紹中國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劉悠揚

冬奧會正如火如荼舉行,一本由作家孫晶巖寫作的、全景式記錄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紀實文學作品《中國冬奧》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

▲《中國冬奧》

孫晶巖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2年1月

2006年,作家孫晶巖應北京奧組委邀請和中國作家協會委派,跟蹤採訪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寫作了報告文學《五環旗下的中國》。十年後的冬奧會,孫晶巖又在五年的時間內,走訪國內外多個城市,採訪了200餘位與冬奧會相關的各界人士,詳細記錄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從醞釀、申辦到籌備的歷程。

孫晶巖,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曾寫作並出版了報告文學《中國動脈》《山脊——中國扶貧行動》《中國女子監獄調查手記》《中國金融黑洞》《中國新農村啟示錄》《衝出亞洲的坎坷》等。

▲孫晶巖

在近日舉行的新書釋出會上,孫晶巖談到,《中國冬奧》的寫作初衷是“為向世界介紹中國”。2008年夏奧會時,有三萬多名外國記者來到中國,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和他們的行動反映出東西方存在嚴重的隔閡——有的外國記者問我們中國人一年能吃幾次肉;有的外國人拿了很多破舊的衣服讓轉給老百姓,認為中國人民缺吃少穿。

“08年奧運會的時候,我和外國記者一起參加了二百多場新聞釋出會,外國記者還在問我們有沒有電燈。我在首鋼採訪,當時首鋼為了奧運會整體搬遷,接待的人員為大家沏茶,一個美國記者問我,你不覺得喝的這個茶水裡有鋼鐵的味道嗎?他們提出的問題非常錯綜複雜,也讓我們感覺到,體育盛會是一個很大的讓外國人瞭解中國的契機。”孫晶巖分享道。

歷史上中國人的冬奧之旅的確堪稱悲壯,劉長春1932年隻身代表中國出征洛杉磯奧運會時,連路費也拿不出,行裝也買不起,靠張學良贊助。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既悲壯又令人心酸。孫晶巖介紹:“申辦奧運會,中國老百姓對奧運的支援率佔80%,居世界首位。中國人為什麼有那麼強烈的奧運情結和奧運熱情?那是強烈的愛國心和期盼中華振興的願望使然。中國人經歷了太多的屈辱,奧運會使得中國有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機會,全世界的目光將聚焦北京,這是唯有奧運會主辦國才有的優勢。”

在寫作時,孫晶巖也從這位中國冬奧第一人劉長春寫起,為了寫好他,孫晶巖去到瀋陽、大連、旅順、北京尋蹤,採訪了20餘位劉長春的同事和家人,查閱了歷史文獻,並在故紙堆中發現了劉長春手稿。

中國一共獲得過13枚冬奧會金牌,這些金牌全部來自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運動員,所以在採訪中,孫晶巖也去到黑龍江省和吉林省。她寫道:“我在黑龍江亞布力雪場全國高山滑雪冠軍賽現場跟班作業,親眼看到為了保證運動員比賽,教練員、裁判員、雪場工作人員凌晨3點多起床,4點多乘坐纜車到達山頂,他們冒著嚴寒清理雪道、插旗門、安裝防護網、檢查全線路的計時系統。山頂出發點海拔1209米,朔風刺骨,我穿著羽絨服還凍得瑟瑟發抖,拍攝一會兒照片手就凍僵了……亞布力雪場場長李海濤在山上工作了整整11年,臉曬得黝黑,熟悉山上的每一條雪道、每一棵樹木。”

《中國冬奧》的寫作始於2018年,孫晶巖談及,自己在2018年5月開始接觸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工作人員,旁聽北京冬奧組委組織的平昌冬奧會實戰培訓系列主題討論和各界冬奧人士講冬奧。“我也去到挪威、瑞典、芬蘭、英國、愛爾蘭、奧地利、加拿大等冰雪運動強國考察,參觀溫哥華冬奧會主場館、奧林匹克場館冰雪運動情況,觀察了不同的雪場。”

不同於夏奧會,冬奧會的採訪因為天氣的原因總是多了一些艱難,首先是場館的分散,冬奧會的場館分佈在北京賽區首鋼園、北京奧林匹克公園諸多場館、延慶賽區、張家口崇禮等。關於採訪的體驗,孫晶巖在書中寫道:我站在崇禮“雪如意”前採訪中鐵建工的建設者,鵝毛似的狂雪在我們面前飛舞,看到建設者手凍得像胡蘿蔔通紅通紅,眉毛、睫毛上都是霜。工人告訴我,他們早晨五點多起床,七點就要到崗,每天工作十幾個鐘頭,連中午都不能休息。晚上太陽落山了,他們還在幹活兒,沒有節假日、雙休日。

《中國冬奧》中寫了很多小人物,從建設者到運動員到設計師們。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分享道:“尤其讓我感動的是裡面的英如鏑——中國冰球隊的隊長。他辛辛苦苦打了十幾年球,他的父母為他付出特別多。有一次,跟加拿大隊的比賽中,英如鏑的顴骨破裂,滿臉是血。英達見到他第一句話並沒有問疼還是不疼,而是問他你還能不能去比賽,能不能堅持。他的媽媽也是這樣,並沒有噓寒問暖,她並沒有讓孩子養尊處優。還有設計建設場館的設計師,他們就是代表世界的先進水平。像雪游龍、雪飛燕、冰絲帶,這些名字都這麼漂亮,它就是代表新的中國,像游龍在山川之間。”

籌辦冬奧會的這幾年,也是冰雪專案在中國普及的幾年和科技進步的幾年。中國過去沒有可以舉辦冬奧會、世界盃以上級別國際比賽的高山滑雪雪場、雪車雪橇賽道、U型池、滑雪大跳臺等,短短几年時間,這些優質冬奧場館紛紛建了起來。亞布力滑雪場還有了智慧雪場,得到國際雪聯、國際滑聯和國際單項組織的認可,一些新建的冬奧場館成為世界之最。

是一次次回望過去,更能夠看到今天的進步。《中國冬奧》中,《冰刀在冰場閃亮》這篇文章中回憶了1991年底,葉喬波到韓國漢城參加世界速滑比賽的情景,賽前訓練時,葉喬波腳下的冰刀突然甩了出去,人也跟著飛出了冰面。當時中國不富裕,買一雙冰刀鞋2000多元,而買一副冰刀管500多元,冰刀鞋壞了葉喬波不是頻繁地換冰刀鞋,而是換冰刀管節省經費。那個年代中國選手都沒有備用冰刀鞋,她只帶了一雙冰刀鞋赴韓國參賽,滑冰運動員必須用自己熟悉的冰刀鞋滑冰,在韓國現買即使質量好也不能用。她借了電焊和焊錫,笨手笨腳地焊起了冰刀管。第二天上午比賽,她穿著自己焊接好的冰刀鞋奪得了女子速度滑冰500米、1000米兩枚金牌。

“現在的中國,請教練、租運動場地、買運動器械和服裝、請醫生療傷,一切都是國家替運動員埋單。訓練是艱苦的,但運動員使用的冰刀鞋、運動服、雪具都有了很大進步,還有飛行器核心力量訓練、漂浮倉放鬆恢復、加壓放鬆恢復、按摩放鬆恢復等,有力地加強了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高了運動水平。中國運動員的伙食超級棒,有專門的營養師設計營養配餐。”孫晶巖分享道。

孫晶巖認為:“冬奧會不僅是體育的盛會,更是文化的盛會,北京冬奧會是歷史賦予中國的一個契機,我們要用中國文化去影響世界。”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