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官服,即朝廷官員所穿的衣服。官服也叫做服章,根據《辭源》的解釋:“是指表示官吏身份品秩的服飾。”具體而言,官服是指等級社會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級官員在內的,籍以明辨官品等級的服飾。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在中國古代,官服的穿著和制定有一套嚴格,並且嚴謹的體系,它與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緊密結合,遵從“禮制”,體現尊卑有序,有著強烈的等級觀念。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官服作為文化與政治相結合的產物,是封建統治者維護其統治地位,體現尊卑有序,貴庶有別的直接表現形式。明代官服是歷代官服以來最為嚴謹與嚴密的。它由統治者親自頒佈制定官服的服飾制度,規定具體要求。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不論皇家服飾還是官員大臣服飾都體現了親疏遠近的秩序性與權力大小的等級性。明代官服是當時材料工技水平最高的服裝,就制度而論它承襲唐宋官服制度的傳統,指導思想比較保守。但製作更趨精美,整體配套也更趨和諧統一。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我們就從明朝皇帝穿戴的袞服、袞冕到王公大臣所穿著的朝服、公服、常服等服飾的特色和標準,來看當時官場的森嚴的等級制度。

袞冕與袞服

袞冕的形制基本承襲古制,在圓柱形帽捲上端覆蓋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圓後方,用皂紗裱裹,是天地的象徵。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綖板前後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顆,每顆間距一寸,線板前後各有十二旒,每根各穿五彩玉珠十二顆,顏色為赤白蒼黃玄,象徵五行相生相剋以及歲月流轉。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裡裱硃色紗做成。帽卷兩側有紐孔(戴時用玉簪穿過紐孔把冕固定在頭頂的髮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紐孔和武都用金片鑲成。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皇太子冕服

綖板左右懸紅絲繩為纓,纓上掛黃玉,垂於兩耳之旁,叫作纊充耳。此外,綖板上還懸有一根朱紘。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皇太子為九旒九玉,親王與皇太子袞冕服飾相同但其冕旒為五彩色,世子袞冕為七旒三採玉珠。

同時,與此配套的袞服,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補子

在明朝官員們的服飾中,補子成為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大特色。

補子是貼於大臣們常服前胸後背的一塊繡花織物。它直接地展示出了大臣品級的高低,權力的大小。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每一品階的官員對於他們的服飾的顏色以及補子的圖案有著嚴格的規定:緋色、青色、綠色將官員劃分為九等,文官用繡有禽類補子,等級排列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鶴、六品鷺鷥、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獸類補子為武官所用,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補子的圖案花色不僅直接顯示出了統治者對官員服飾的嚴格規定,而且從服飾方面直接表達其出對於等級秩序的追求。

宮廷女子的服飾

為達到有序性維護統治階層的威嚴,不但在君臣服飾有明確的要求,同樣在皇后嬪妃以及命婦的服飾上也有明確的服飾等級要求。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這種等級差別主要是透過圖案以及配飾來區別的。

例如在後妃常服中,皇妃運用的紋飾為雲霞鳳紋,但不能用雲龍紋飾。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皇太子妃常服“其燕居則服犀,冠刻以花鳳,餘與皇妃相同”;

永樂三年皇后常服改為鳳冠、黃色大衫、紅色鞠衣和深青色霞帔。

從明朝官服窺伺明朝森嚴的官場等級制度

親王妃與皇太子妃的服飾和世子妃的服飾則與親王妃相同,而公主不用圭,世子妃則是冠用七翟。

明代在後宮妃嬪以及宗室女子的服飾的標準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等級、輩分服飾使用許可權由上至下依次減縮,上可兼下,下絕不能僭越取上,等級秩序嚴格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