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開餌、上餌手法有兩種,使用最廣泛,也被稱為基本功的,只有一種,就是搓餌,操作輕鬆,簡單,餌團體積大小可控,小可釣麥穗,大可鬥青魚,圈子裡始終有這麼一種觀點,可以不會拉餌,可以不會調漂,但是不會用搓餌,那至少在手竿這個領域,是沒有辦法被稱為釣魚人的;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搓餌的定義很簡單,就是將面餌附鉤,然後再搓一下,將餌團搓成水滴或棗核狀,這是一種幾乎沒有太多精細化技巧可言的上餌方式,可以這樣說,只要不是有明顯的肢體殘疾,基本上零基礎的釣手,都能成功的搓出餌團來;但是,能搓出來餌團,並不代表一定能釣到魚,很多釣友,尤其是新釣友,都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何大家用的一樣的餌料,一樣的配方,餌料狀態相差無幾,為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都快裝滿了,為何自己漁獲寥寥,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搓餌到底是誰發明的,這很難考證出來,因為使用面餌的歷史,遠超過臺釣被髮明出來的歷史,可以這樣說,自打釣魚人第一次採用面餌這種形態的餌料,為了保證餌料不脫鉤,能方便的被魚找到,並且和魚鉤一起被順利吞食,搓餌就已經存在了,比如我們說拉餌,可能還需要鍛鍊,比如開餌的手法,比如拉餌的姿勢、角度,但是大多數釣魚人,幾乎不需要怎麼學習,就能在第一次使用面餌時,能順利的將餌團搓到了魚鉤上,這幾乎成為了一種本能,但是,簡單易學的搓餌,誘魚效果卻又因人而異,為什麼呢?雖說搓餌適用於絕大多數魚情,但是,只有這幾種情況下使用搓餌,魚口的效果會更好。

魚口比較慢的時候

魚口比較滑的時候

魚的密度明顯比較稀疏的時候

魚口非常輕,不好抓口的時候

水域中魚的個體比較,數量比較稀疏的時候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仔細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搓餌在魚情複雜,魚口困難,守釣大物時,效果明顯優於其他上餌方式,所以使用搓餌在實戰中,第一要素,就是適合的魚情,雖然幾乎所有的水情都能使用搓餌,但是論實戰效果,只有更適合搓餌的魚情,漁獲效果才更為明顯;但是,如果大家都使用相同的餌料,相同的配方,同時都使用搓餌,漁獲的數量差異還是很大,那就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找問題了。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角度一、搓餌的體積不同,魚的適口性也不同

搓餌的餌團體積到底多大才合適,雖說沒有一個指導性的標準,但是,大多數老鳥,會習慣的將餌團體積,刻意的調整為,餌團直徑應和魚唇張開時,直徑比二分之一左右,再小,會因為餌團直徑以及體積太小,刺魚的成功率會很低;如果大於這個比例,魚在吸食餌團時,花費的氣力會大,簡單的說,是適口性不好。

當然,有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要面對,如果是黑坑垂釣,因為目標魚我們預知,所以餌團到底開多大才合適,是有心理預期的,但是如果我們在野釣,這就比較鬱悶了,因為野外水域中的魚,體型大小完全不確定,我們僅能以預設的鉤號,附上預判大小的餌團,那麼這裡,老鳥和新手就會有一個細節上的差異,老鳥會根據魚口,靈活的調整餌團大小,一直找到連續的魚口;而新手相對來說,就比較死板一些,或者乾脆忽略這個問題,那麼漁獲結果,自然有差異。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角度二、搓餌的外形不同,針對的魚情不同

搓餌的形狀,普遍被認為,搓餌的手法有關係,比較常見的是棗核型、圓形、水滴形、菱形,按理說,形狀不同,應該沒什麼關係,但實際上,魚情不同,搓餌的形狀,導致的魚口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菱形搓餌常用於抽散炮

我們在抽窩的時候,只需要將餌團快速的附在鉤柄或者鉛墜上,不脫落即可,所以會將餌料快速的包裹住鉤柄或者鉛墜,大力的捏一下,菱形的餌團就出現了,這種餌團不存在什麼附鉤性,如果餌料黏合度調整不好,可能稍微用點力,餌團就脫落了;但是優勢也很明顯,就是附鉤性很差,進水就炸開,能快速形成霧化區域,如果其他形狀的搓餌,因為經過了捏、搓的過程,黏合度很高,進水炸開的速度就慢了很多。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棗核型搓餌多用包食、蘸麻團釣法

我們在使用包食釣法、蘸麻團釣法時,需要內餌粘連外餌,為了保證內餌的粘連性,以及外餌能均勻的粘連在內餌上,使用棗核型,是最為合理的,如果使用其他形狀的餌團,很難保證外餌或者顆粒物能均勻粘附在內餌上;當然,並不是說只有棗核狀合適,而是說棗核狀的搓餌,最合適。

水滴狀搓餌常用於小體型魚

水滴狀的的搓餌,進水之後,往往會從鉤柄處先開始霧化、脫落,所以在鉤底的殘留會持續很久,加之水滴狀的餌團,對魚來說,吸食起來更省力、更流暢;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們用小鉤、搓小餌,更容易搓出水滴的形狀。

圓形搓餌,多用於守釣大物

很多釣友總是認為,圓形的搓餌很容易就搓出來了,實際上因為魚鉤的存在,體積小點的餌團,除非先搓圓再掛鉤,否則附鉤是是很難搓成圓形的;而我們守釣大物時,因為不能頻繁提竿,所以需要將大餌團附在魚鉤上,而圓形的餌團附鉤之後,沉底的霧化速度、節奏是最均勻的,自然效果也就最好。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角度三、搓餌的揉搓力度不同,會導致霧化速度不同,進而導致魚給口的頻率不同

搓餌上鉤後,必須要有一個揉搓的動作,一方面是為了定型,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確保餌團不脫落,而不同的釣魚人,在進行揉搓這個動作的時候,會因為個體差異,力度會有輕有重,老鳥在一方面,基本上會以輕為主,根據魚情力度做微調,如魚口快、猛時,揉搓力度就比較輕,這樣餌料霧化、溶散會更快一些,這樣抓口自然更快。

但是如果魚口比較慢、輕、滑,那就會刻意的揉搓力度大一些,讓餌團進水後,霧化慢很多,這樣能有效地降低進窩魚警惕性,減緩提竿的頻率,雖然魚給口的頻率可能會慢,但是中魚的成功率,就明顯更高。

同樣是使用搓餌,憑什麼別人的漁獲魚護裝不下,自己卻不行

結束語

如果魚情好,魚的密度夠大,其實是不需要在意搓餌的細節問題的;但是,如果在前置條件一致,也就是餌料的配方、餌水比等都一致的情況下,那麼搓餌的細節越到位,漁獲的效果突出,而對搓餌的細節越不到位,越大意,那麼漁獲的結果就越糟糕,如果大前提再糟糕一點,魚情不好,魚的密度一般,那漁獲差異翻倍,完全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