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新規,農村一律“火葬”,耕地“舊墳”或被整治!往哪遷墳?

【村長曉佳一】記錄鄉村生活,書寫“三農”問題,解讀社會焦點!謝謝關注!

這人世間任何事都有其規律,如生老病死,這是誰也避不開的事情。我們讚歎生命之美好,也為死亡所哀悼,尤其是面對死亡更顯得生命可貴。古人云:人生大事惟生死!孟子他老人家也講: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殯葬新規,農村一律“火葬”,耕地“舊墳”或被整治!往哪遷墳?

可見,死亡並不意味著消散與終結,應該被當做人生命中已經社會中的第一大事來看待。而在現代制度之下,我國有專門針對死亡制定的一套《殯葬管理條例》,對於我國殯葬行為進行規範化管理。

而多次修訂後的殯葬新規,首要強調的就是殯葬形式的改變,即:土葬改為火葬。要求全面禁止土葬,除少部分民族以外,一律實行火葬。但是,推廣和治理了幾十年後,爭議依然存在,也就是說還有很多人堅持原有的喪葬傳統,進行土葬。

到底是火葬好還是土葬更適宜,這個各有各的說法。主要圍繞幾個方面:

第一、土地節約,專家們認為火葬一燒,一了百了,反正在以後都會化成塵埃,不如一步到位,這樣不用裝在棺材裡,佔地少,還可以集中埋葬;

第二、勞民傷財,土葬,尤其是農村地區,土葬禮儀比較繁瑣,用時長花費大,火葬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就走完流程,火葬費用還有補貼;

第三、環境汙染,許多專家認為土葬汙染面較大,對於土葬、水源乃至空氣都是汙染,而火葬集中處理,把汙染降到了最低。

殯葬新規,農村一律“火葬”,耕地“舊墳”或被整治!往哪遷墳?

面對火葬的優勢,很多人持不同觀點,不論是節約耕地還是花費或者是汙染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土葬是屬於自然消退的,一般幾十年後,墳頭自然風化,可以從新耕作使用,而火葬集中在一起使用大理石鑲嵌,花崗岩立碑,幾千年都會一直存在。

現在墓地費用居高不下,一平米幾十萬,前兩天看到一位網友的紀實文章,只是放一個骨灰盒,3尺見方的墓穴就收費十幾萬,除此外,火葬、骨灰盒費用、刻碑文等等費用,讓人感到“死不起”。

除此外,其中最重要的人文傳承在火葬中難以體現。我們知道,在傳統文化中,“死者為大”,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亡被燒就是對父母的大不敬,而眼睜睜地看著父母被火化也難以言語。

“事死如事生”,所以從死者親屬的角度來看,火葬就是對於家屬的第二次傷害,缺少最起碼的人文關懷和對死者的尊重。

殯葬新規,農村一律“火葬”,耕地“舊墳”或被整治!往哪遷墳?

當然,在以經濟效益為主導,時間就是金錢的社會大背景下,能夠快速處理死者屍體同時又能有經濟收益,從而帶動了殯葬產業鏈,這不失為一條創富發財、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所以殯葬改革就變得有必要,不僅僅針對現在的喪葬行為,對於過去的“舊墳”也要進行整治。

目前,在農村地區,還存在大量的老舊“墳頭”,有些數十年,有些過了百年,甚至有些經過了千年的歷史。這些墳頭在殯葬新規下就成了整治的目標,主要集中整治“三沿六區”視線範圍的“舊墳”。

三沿六區即:

沿鐵路、沿公路主幹道和河道沿岸兩側;城鄉建設規劃區、農田保護區、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文物保護區。

殯葬新規,農村一律“火葬”,耕地“舊墳”或被整治!往哪遷墳?

近些年,很多農村大搞建設,把原有的村莊擴建了好幾倍,以至於圈進了很多的墳頭,許多家庭的門口、牆外還存在不少墳墓。在平原地區的農村,到現在為止還是把墳墓埋在耕地裡,從而導致耕地七零八落,不利於現在的流轉耕種。

因為為了居民居住,為了美麗鄉村建設,同時也為了經濟發展和糧食種植,在這些地區的墳墓都要治理,主要分為就地深埋和遷墳兩種方式。

那麼這些墳墓往哪裡遷移?

第一、公墓,有條件的地區就近建設公益性墓地,為附近村落提供安葬服務;

第二、骨灰堂,以中心村或者鄉鎮建立骨灰堂,進行骨灰存放,專門進行管理;

第三、綠色喪葬,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綠色殯葬,如海葬、樹葬、花壇葬,政府給出相應的補貼。

殯葬新規,農村一律“火葬”,耕地“舊墳”或被整治!往哪遷墳?

目前,殯葬新規之下,大力整治農村“土葬”行為,對於亂埋亂葬嚴管,並要求各地加大對農村公益性墓地的管理,

山區、丘陵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應主要選擇荒山或者不宜耕種的瘠地進行建設,逐步推廣平臥式墓碑和節地生態葬式。平原地區和城鎮周邊的農村應以建設骨灰堂為主,逐年增加生態安葬比例。

也就是以後不論是骨灰存放還是公墓安葬都要進行有序管理,管理就要收取管理費用,這將又是一門暴利行業。不過時間一長,祖先一多,只怕老百姓這管理費是交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