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知乎,遇見“頂流”數學家

作者:佳璇

“關於論文裡很多引數都是取 log D的固定冪次,是不是為了湊2022這個數的問題,從Landau-Siegel零點本身來講應該是 log D的一個冪次,而他們猜想的實際上應該是負一次方,我這個方法應該能得到負幾百……”

這段話節選自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在知乎上的“親自答”。看不懂嗎?沒關係,絕大多數人都看不懂。連知乎CEO周源也留下一句“不明覺厲”。

然而,能否看懂這段話並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條新聞: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有關“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的科研工作獲得突破性成果,被認為是近50年來數學界最驚人的成就,引發學界震動。

今年11月10日,張益唐夫婦來到知乎,就論文成果和人生經歷與知乎答主線上交流、回答網友提問。一場深入的對談、一篇3000多字的“親自答”,讓網友們得以一窺“頂流”數學家的傳奇人生。

數學是我的宿命

數學總是離大眾很近,又很遠。近到雙十一期間怎麼買東西最省錢,讓消費者們焦頭爛額;遠到世界七大數學難題,讓百年間一代代數學研究者前仆後繼。

當今純數學領域最重要的數學問題,當屬1859年黎曼提出的“黎曼猜想”。華裔數學家張益唐的最新科研成果,就與黎曼猜想有關。今年10月中旬,張益唐在北京大學大紐約地區校友會舉辦的活動上透露,自己“已解決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迅速引起轟動。

什麼是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簡單來說,朗道-西格爾零點是黎曼猜想的一個例外,如果這個零點存在,那麼整個廣義黎曼猜想將都被推翻。而張益唐的最新研究在“本質上已經證明了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不存在”,該研究有望在數論應用中獲得大量突破性成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朗道-西格爾零點猜想是張益唐從青年時代就下決心研究的“大問題”,而如今的他已經是67歲的年紀。在外人眼中,張益唐是一個“掃地僧”般的存在,很多人對他的經歷很感興趣。

11月10日,張益唐夫婦接受了知乎的線上訪談,與知乎首席技術執行官李大海、知乎答主@TravorLZH進行了深入交流。這也是張益唐釋出該重要論文後,首次公開接受採訪。

“您多年來一直思考難度極高的數學大問題,有沒有想過放棄,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在訪談中,同為北大數學系畢業的知乎首席技術執行官李大海向張益唐提問。

對此,張益唐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而且喜歡同時思考幾個問題,一個問題初步想出來了,就繼續攻克其他問題。

張益唐的回答雖輕描淡寫,背後卻是“蟄伏”半生的千鈞之力。

事實上,他的學術道路十分坎坷。在美國時,因為與導師“意見不合”,他歷經七年苦讀才拿到博士學位,卻因為沒有拿到導師的推薦信,導致其畢業後無法找到一份長期工作。那是張益唐的“至暗時刻”,曾經北大數學系最閃耀的新星,在異國他鄉居無定所。長達七年,他透過在快餐店裡打零工送外賣維持生活。然而,即便在這樣的條件下,張益唐也不願意轉行到計算機、金融等高薪行業。工作之餘,他繼續研讀期刊文章,思考數論問題。對數學最堅定誠摯的熱愛,讓他的數學研究之路從未中斷。

“我覺得我大概這一輩子就是做數學的命了,我不做數學都不知道幹什麼。”

張益唐說。在他看來,數學是他的宿命,未來也不會丟掉那些大問題,“別人談過有沒有退休的問題,我說如果我真的離開數學了,我確實不知道我該怎麼活。”

知乎與數學

在“數學家張益唐攻克 Landau-Siegel 零點猜想相關論文釋出,如何評價這一研究的成果及意義?”的知乎問題下,張益唐親自寫下了3000多字回答。他迴應了多位答主提出的專業性問題,比如“為什麼在論文中選擇了2022這個數字”“為什麼選擇了目前的取法”等等;他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經歷和人生體悟,寫下了與知乎答主們交流後的感受和寄語。

張益唐的回答發出後,迅速衝上知乎熱榜,相關話題瀏覽量破千萬。

網友們激動於在知乎與過去只得耳聞的數學家產生了“親密接觸”,紛紛留言互動。

截至發稿前,該回答已經收穫了超2。8萬次贊同,2000多條評論。有不少知乎使用者評論表示:知乎請到了“神仙”。還有使用者調侃:“簡歷再添一筆:曾與頂級數學家線上交流(單向)。”

不僅網友前來圍觀,學術機構也注意到了張益唐的公開發聲。北京大學官方公眾號、世界權威科學雜誌Nature都引用了張益唐知乎親自答中的內容。Nature還特意強調內容出自於知乎。

人在知乎,遇見“頂流”數學家

張益唐在知乎的親自答

事實上,張益唐不是第一個親自到知乎互動的科研“頂流”。

以知乎上的數學話題為例,網友們能在“如何成為一名科研人員(最好是數學)”的問題下,讀到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董彬 的回答。結合個人經歷,他表示當你對研究是什麼有一定的瞭解,那就要經歷漫長的時間來檢驗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做研究,一定要是真正喜歡研究本身,而不是因為畏懼工業界的辦公室政治和996。

而在“如何系統學習機器學習?”的問題下,網友們也能讀到全球人工智慧教育及研究領導者、DeepLearning。AI創始人@吳恩達 的回答。這篇回答詳細梳理了機器學習的步驟和在不同階段應當涉獵的領域,收穫了近萬次贊同和600多條評論。

使用者們紛紛與吳恩達互動,表達敬仰之情。“我的天,是本尊嗎?”“我的啟蒙老師竟然來知乎了”“老師您好,我是看著您的影片長大的”“想起了上學時學習吳恩達老師課程的時光”……

不僅僅是科研“頂流”,知乎也匯聚了眾多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專業學生。

這些核心創作者為知乎社群內容提供專業思考和硬核“乾貨”,也在知乎創造的共同經歷與記憶裡互助與成長。

最近受知乎邀請參與張益唐教授訪談的知乎答主,是目前數學系的大一新生@TravorLZH 。從高中階段起,他就在知乎釋出自學數學的筆記,持續連載《讀懂黎曼猜想》系列,並與眾多數學專業學生、數學愛好者在知乎展開討論。

其數學相關文章還曾獲得來自專業研究者的認可。

Meta FAIR研究院高階經理、智慧圍棋專案負責人田淵棟就表示自己“點進去就掉坑裡了,這幾天的業餘時間就交待給它了……複分析實在是太漂亮了。”

人在知乎,遇見“頂流”數學家

《 讀懂黎曼猜 想》系列文章

另一位數學話題優秀答主@Yuhang Liu,也是知乎的老使用者。從2013年至今,他在知乎釋出了超4000條回答,絕大多數與數學有關。比如“哪些數學命題曾經長期被誤認為是正確的,但之後被嚴格證明是錯的?”“學數學幾何有什麼用?”等等。這十年間,知乎使用者們見證了他從一名學生成長為西交利物浦大學的助理教授。

如今的他,研究更深入、閱歷更豐富,在知乎數學話題下貢獻優質專業回答的同時,也樂於為數學研究道路上的後輩們分享經驗。在諸如“為什麼做數學題不要輕易看答案?”“高一,全力高考還是競賽,或者把精力放在大學到研究生數學上呢?”“本科純數學專業,是否應當學習物理,又該怎麼學習?”這類問題下,網友們都能找到他的回答。

求知這件事,不能沒有知乎

一個客觀事實是,中文網際網路上很難找到一個社群空間,讓使用者如此認真地討論數學問題——

除了知乎。

有這樣一句話:數學是天才的領域。探討艱深的數學問題,必須跨越一定的學術門檻、建立開放包容的心態、投入更高的思維強度、秉持嚴謹的鑽研態度。可想而知,相對而言,更偏向娛樂化、碎片化內容的平臺或社群,很難在短時間內自行生髮出有關這類問題的討論氛圍。

但知乎不同。

根據資料,知乎使用者中科研人群總量超540萬,具體到數學領域,平均每天都有近2000條新的專業討論產生。

作為理工科的基礎學科,數學能夠跨領域為其他內容話題帶來啟發和靈感,也有效聚攏了包括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方向的核心創作者,拓寬知乎平臺內專業討論的廣度和深度。

今年7月,以“數學天才”為背景的影視劇《天才基本法》熱播。知乎上一則“數學專業領域的人看《天才基本法》是什麼感受?”的問題,迎來了眾多專業領域研究者、愛好者的回答。

上海財經大學的統計學博士@範涵子Skyline不僅評價了原著小說與影視劇的故事內容,還按照故事性和閱讀門檻為網友們推薦瞭如《一個定理的誕生》《數學是什麼》等更加適合大眾閱讀的入門書籍。曼徹斯特大學的工學碩士@李方堯 也分享了自己從小學習奧賽的經歷和對奧數的看法。

普通人無法理解、難以觸及的數學圈和科研圈,為何願意聚集在知乎?

綜合網際網路各內容平臺來看,知乎提供的內容型別和社群氛圍是稀缺的。專業嚴肅的乾貨類內容和認真開放的探究精神,始終是知乎的社群基因。這也是科研人、以及更多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使用者,願意擁抱知乎的最根本原因。

更可貴的是,知乎的社群基因和討論氛圍,正在陪伴著更多新生代成長。

舉個鮮明的例子。每年高考結束後,許多人聚集在知乎上討論數學題的解法。在“如何評價 2022 新高考全國Ⅰ卷數學題目?真的很難嗎?”的問題下,有高考理科狀元、數學單科狀元手寫出所有題目的解析,指出今年數學卷確實很難,可以和03年競爭最難數學卷。

知乎也很清楚基礎學科對於社群的意義。

2021年12月,知乎科學還發起了“數學問答集市”活動,邀請了眾多數學領域的優秀答主成為出題人,以“知乎答主挑戰書”向知友們發起提問,並用經典著作作為獎勵,鼓勵使用者以提問題、寫回答、發文章的方式來參與活動。這次活動產出了3萬多條有效回答、6000多個問題,調動了大量年輕使用者參與其中。

人在知乎,遇見“頂流”數學家

圖源知乎“數學問答集市”

坦白來說,無論是高精尖科研問題、還是高考數學卷解析,都只是部分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內容偏好。這類內容不會像一些娛樂新聞一樣迅速點燃全網,卻在無數年輕人心中種下一顆求知的種子。

就如同許多網友即便看不懂張益唐的論證過程,卻仍然會透過簡單直白的類比方式,試圖理解張益唐研究成果的意義,被他的鑽研精神激勵。

“最後一段話,用工程上的說法就是,得到一個區域性結論,而不是全域性結論”“也就是說,張老師畫了一個圈,雖然沒有準確答案,但最終解就在圈裡”“術業有專攻,我看不懂,但是我佩服這種態度”……

中文網際網路需要嚴肅的求知慾。

在這一點上,知乎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