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推廣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先生談孔子的“創新發展”思想

馮志亮,筆名禾子尼,號渤海居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被譽為品牌推廣人、網路策劃人、IT培訓師、網路分析師、姓氏文化學者;網路新聞營銷奠基人和發展者、品牌通創始人。曾提出關於網路廣告價值排斥論的“藍海觀點”。藍海觀點的提出對於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併成為我國網民對網路真正瞭解的一個標誌,為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2010年春,馮志亮開啟了人生另一個嶄新的篇章——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傳播。2013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與宗教學系特聘教授。

馮志亮涉獵廣泛,書法繪畫造詣深厚,並熱衷於文學歷史,亦是一位古體詞人和姓氏家譜研究專家。主持編纂《姓氏尋根手冊》380部,《百家姓家譜》180部,並著有《厚葬微信微博》《馮志亮與藍海觀點》《渤海詩詞集》《家史家譜編修實務教程》《怎樣修家譜》《怎樣編家史》《怎樣寫自傳》等。

品牌推廣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先生談孔子的“創新發展”思想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西漢中期,天災頻發,社會動亂。儒者梅福認為,這是由於未能妥善安排對於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發怒。當時的國家政權接受了梅福的提議,封孔子為商湯的後代,接續先王的祭祀。到東漢,國家才正式把孔子作為國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個縣都要建廟祭祀孔子。每年春秋兩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兩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學官主持,後來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後,孔子的地位不斷提高,對孔子的封號也不斷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為國家公神以後,儒者們的宗教地位也相應提高。唐代為孔子設立“從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選中陪同孔子的,是二十二位對於註釋儒經有重大貢獻的儒者,後來擴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歷代著名的儒者。宋代,從祀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稱為“四配”,他們是顏回、曾參、子思和孟軻。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個優秀弟子。“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賢”,祭祀那些親自接受孔子教導的弟子們。最後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歷代最優秀的儒者。而後來的儒者,也以死後能夠進入孔廟成為先儒為最高的榮譽。

早在2500多年前,生逢古代人類精神覺醒偉大時代的孔子,在繼承華夏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基礎上,以其新興民間士人的理性目光,畢生專注於對現實個體人生與人世的全面而深入探求,從而創立了自己的仁學思想,並以此開創了儒家學派。

孔子所開創的儒家學派,雖然經歷了後世儒家的不斷髮展,特別是漢、宋兩代新儒家的創新與發展;但是孔子仁學作為其根本宗旨與核心內容,卻一直得以保留而世代流傳。孔子仁學的思想精華,早已凝結為中華文明的遺傳基因,世代流淌於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思想,也隨之而成為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的仁學思想,自其創立之日起,就始終與中華民族血脈相連,休慼相關,命運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近代以來,伴隨著滿清王朝的腐朽與衰敗,以及國外列強的不斷入侵,中華民族一步步陷入了深重的災難之中,甚至於面臨了亡國、亡種的危險。與此相應,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思想,乃至全部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也隨之跌入了極其漫長的劫難期。

自20世紀80年代起,孔子與儒家思想,在中國大陸漸次呈現出了可喜的復甦景象。關於孔學之仁問題的討論,一度成為了熱門話題。學界對此的具體認識與解說,雖然呈現出了眾多具體歧義,但同時也逐漸形成了一種基本共識,此即“愛人”乃是孔學之仁的本質與基本內容。孔學之仁的這一“愛人”說,至今依然廣為流行。

然而在學讀《論語》與先秦儒家典籍的過程中,卻越來越清晰地發現,時下流行的孔學之仁“愛人”說,其實並不符合孔子的思想實際。充其量而言,“愛人”只是孔子在特定場合、針對特定物件,對仁所做的一種具體解說,而遠非是孔子對於仁之本質的總體性概括。

基於上述這一發現,對孔學之仁這一課題,重新加以潛心研讀,精心爬羅剔抉。數年之後,對孔學之仁的本質與基本內容,最終得出瞭如下認識與解說。

《中庸》第二十章載孔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此例才是孔子對仁所做的最全面、最精確、最為本質性的詮釋與概括。此例中的“人”字,在這裡活用如動詞。“仁者,人也”的字面意思是說,孔學之仁就是活成真正意義上的人,或曰活成既順乎人之情、又合乎事之理的人;進一步具體而言,仁就是畢生不懈地自覺追求理想或曰理性人格,從而超越動物性自然人格的人生實踐;總括而言,孔學之仁的本質與基本內容,就是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在孔子看來,人生的根本意義與價值,也就在於此。

從其具體實踐層面來看,孔學之仁亦即實現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基本分為“修己”與“濟眾”兩個方面。兩者間的基本關係是,在努力實現自我人生之仁的基礎上,同時幫助他人乃至全社會,從而共同實現其人生之仁。

從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來說,孔學之仁亦即實現人生的理想人格化,基本分為君子、仁人、聖人三個層級。在孔子看來,只要具備了對於仁道的理性自覺,並畢生不懈地努力踐行仁道而不動搖,人人皆有可能升達於君子乃至仁人境界。至於聖人這一個體人生的極致境界,則是可遇而不可求,充其量而言,這不過只能作為志士仁人的人生終極取向,僅此而已。

以上即筆者集中研讀孔學之仁這一課題之後,所得出的基本結論。在此基礎上,重讀《論語》則發現,書中自有其清晰的致思理路與綱要條貫,而不再感到內容支離散漫而若無統緒。這則進一步提升了筆者的自信,於是進而準備對孔子的仁學思想,再做一分門別類的具體解讀,從而理清孔子仁學的總體結構及其思想脈絡。

當今,在重新認識與評價孔子以及傳統思想文化方面,在國人特別是專家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取得了相當喜人的成果。然而由於傳統文化的斷裂期過於長久,當今國人對於孔子及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與評價,畢竟還只是處於初期階段。其中的許多重大問題,還都遠未得到妥善解決。例如關於孔學之仁的本質與基本內容問題,當今學界就依然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則表明,為了切實完成同孔子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思想文化的對接,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助力與活水源頭,國人特別是專家與學者們,還必須做長期而艱辛的努力。

品牌推廣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先生談孔子的“創新發展”思想

品牌推廣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先生談孔子的“創新發展”思想

品牌推廣人、著名姓氏學者馮志亮先生談孔子的“創新發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