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等,生於仁宣盛世。雖然他出身並非官宦之家,卻能夠學習詩書禮儀,從小就對詩畫耳濡目染。他心胸寬闊、恬淡坦蕩,一生從未參加科舉考試,不喜政治與現實的汙濁,而是讀書吟詩作畫,每日悠遊于山林自然之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作畫本身並不是一時情緒上的表現,也不是個人心靈的具體化,而是創造出一個可供人寄託心靈的意境。行走居住遊玩皆有益於世的作品,怎麼能夠僅憑個人才華就隨意塗鴉?

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異化”的概念: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係,工人在勞動中所耗費的力量越大,他創造出來對自身、對異己世界的力量就越多,相反,若他本身的內部世界越貧乏,那麼他所有的東西便會越少。馬克思所談論的雖然是社會現象,但是也能應用到藝術上,給予我們特別的啟示。藝術範圍中的“異化”量產的作品,沒有自由意識的東拼西湊,甚至不能自主地創造,

都使

藝術領域陷入越來越貧乏的惡性迴圈。從機械的複製到七拼八湊的文學創作,我們都可以發現“異化”的痕跡。

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沈周學習各家之所長,尤其喜愛學習元代的各家。沈周一生臨摹前人作品眾多,包括倪瓚的作品。大量資料表明,臨倪瓚、仿倪瓚作品貫穿他的整個藝術生涯。沈周在筆墨意蘊上保有著倪瓚的風格,在構圖章法上則持有個人的獨特見解。他認為學習倪瓚的作品難,難在就簡刪繁,筆簡而意足。到了晚年,尤醉心於吳鎮的作品,其審美又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對於臨摹作品,沈周並未照搬實描,而是源於其自身對於美的標準,對於自然的認識,有所取捨。

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自從王維創造了潑墨山水,以墨表現諸多顏色的繪畫形式由此展開,荊浩將墨法列為六要的其中之一,墨法與筆法獲得了同等的地位。一般來說,有“五墨”“六彩”。“五墨”所包含幹、溼、濃、淡、焦,而“六彩”則是在幹、溼、濃、淡的基礎上新增黑白二色。清代畫家惲南田曾說:“有筆有墨謂之畫。”筆墨在中國畫的發展演進下融合在一起,成為基本的繪畫要求。《廬山高圖》是沈周的經典代表作品,在沈周四十歲以前,其作品一直為小尺幅風格且為細筆,中年之後其作品拓為大幅風格,也轉變為粗筆,用筆豪放。

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廬山高圖》這幅作品是這兩種風格兼具的作品,可以從作品中看到沈周用了大量的線並全方位借鑑王蒙的技法。山石的結構用中鋒短線進行刻畫,外輪廓則是用淡墨勾勒,山石的側面則是借鑑了王蒙“毛、松、厚”的筆墨風格反覆進行皴染,樹木部分也採用了相同的方式。沈周反覆不斷地用短線連線,使畫面變得更加豐富,粗看只是寥寥幾筆,細看刻畫得十分生動,在嚴謹的造型中顯現出溫和的氣息,在細膩的用筆中營造出深遠的意境。

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沈周師法五代的董源、巨然,又借鑑王蒙的筆法,將牛毛皴、披麻皴、解索皴巧妙結合在一起反覆皴擦,層層渲染,濃淡相間,體現了廬山的體積感與層次感。沈周在《廬山高圖》中借鑑了王蒙的牛毛皴,但又不同於王蒙的筆法,將墨色乾溼並用。先用淡墨勾中鋒勾出山體的輪廓,緊接著用幹墨皴擦一遍,用淡墨溼筆再皴擦,反覆皴擦將牛毛皴、解索皴、披麻皴結合使用,筆法豐富,然後用焦墨皴擦山石,最後用焦墨點苔,表現了物象的質感與體積。

沈周筆墨風格與創作思想

畫面中的樹木也是姿態各異,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右下方兩棵相互盤踞的松樹。這裡沈周用了濃淡兩種墨色進行刻畫,先用淡墨勾勒出樹的輪廓,等墨幹過後再用濃墨進行復勾,樹葉的刻畫也同樣採用了濃淡兩種墨色,將樹葉重疊在了一起,用針葉法、夾葉法繪製,墨色濃淡適宜,可見沈周對畫面的巧妙處理。中國畫論有異曲同工之處,其中《林泉高致》強調的是“注精以一”“恪勤以周”。總而言之,就是恭謹嚴格地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