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

明代雲南漢族移民的分佈多靠近內地設府的地方,涉及範圍廣闊且相對均衡,這些地區多為自然、經濟、文化發達之地,其中不少地區的封建經濟已經達到一定規模。

明代四川軍事移民多分佈於長江流域、西北、西南、東南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交錯地區,以及四川省與滇、黔、湖廣境交界之處,而行政移民主要分佈在四川盆地及周圍的丘陵低山地帶和長江流域沿岸地區,目的是恢復經濟,同時加強軍事防禦。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

西南民族地區明清漢族移民文化孤島現狀

一 滇東地區漢族移民文化孤島現狀一以宣威可渡村為例

1 宣威可渡村自然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可渡為宣威市楊柳鄉政府駐地,距宣威市區67公里,與貴州省威寧縣接壤。這裡群山起伏,溝壑縱橫,素有“滇黔鎖鑰”、“入滇咽喉”之稱,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楊柳村距鄉政府所在地可渡10公里,東鄰留田村,南鄰海慶村、碗廠村,西鄰蔣箐村,北鄰貴州省。楊柳鄉土地面積為163.94平方公里,東西最大距離3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1公里,耕地面積2296公頃。

楊柳鄉原鄉政府所在地可渡,據傳明洪武年間,趙姓隨軍南征駐紮於此,當時楊柳河河床狹窄,兩岸長有楊柳樹,故名“楊柳”。清置宣威州為可渡巡檢司,衙門設於關上村北側,民國二十九年(1940)廢區擴鄉,為可渡村。1949年前屬宣威縣,為可渡村,屬新二區。

1950年屬倘塘區(九區),1952年底從倘塘區分出,並將格宜區的土目(現樂豐)、景新(三聯)、碧波(木戛)併入設十二區(楊柳區)。1958年分建為可渡、雙河公社。1961年合併為楊柳區。

可渡村漢族6812人,苗族比例很小,少數民族和漢族人口比例懸殊,對於散雜居於漢族村落的苗族發展會產生一定影響。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

2 宣威可渡村的社會形態

可渡人經濟生活以農耕為主。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為主,當地氣候條件優越,稻子、玉米、土豆產量較高,經濟作物為烤煙、蔬菜、板栗、核桃等。

可渡人農閒時從事手工業或小商販;有的飼養家禽、養蠶;有的從事木工、石工;有的做麵條、黃豆腐、幹酸菜。除種植稻穀、玉米和土豆外,烤煙為可渡人重要經濟來源,詞養生豬製作火腿是其經濟收入的又一補充。

手工業方面很發達,能製作各種傢俱、釀酒、熬糖、做豆腐、編織和雕刻,這些都體現漢民族農耕文化的傳承。

可渡世居漢族主食大米、玉米、馬鈴薯,半山區兼食大米和玉米,早餐吃米線、麵條、餌塊,城市一日三餐,農村則一日兩餐,農忙時加餐稱為尚午。

菜餚葷素搭配,尤喜酸辣口味,家家戶戶醃製酸菜、酸辣子、豆醬、豆鼓等。農村殺豬常用後腿做火腿,炸皺皮肉、粉蒸、酥肉,一年中只有在自己宰豬之時才吃鮮肉,飲食簡單,喜歡吃素的東西,婚嫁及喪葬要辦八大腕。成年男子嗜酒,招待客人酒是必備之物。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

二 黔中地區漢族移民文化孤島現狀一以安順九溪村為例

1 安順九溪村自然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九溪村距離安順27公里,位於安順西秀區東部,交通便捷。村南距離320國道約為21公里,村北距離滇黔公路、貴昆鐵路約為4公里,2004年建成的“雷九公路”令九溪與七眼橋鎮的聯絡更為密切,通往“雲峰八寨”道路也變得暢通起來。

屯堡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山水條件,九溪享有“屯堡第一村”之美譽,為九溪“屯堡風情旅遊”開發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九溪村地處安順市西秀區中部淺丘槽谷地貌區,海拔在1302至1432米之間,相對高差133米,村內岩溶發育形成九溪複雜多變的地貌條件。地勢呈現東、北、西部高,中、南部低的地貌,九溪河自北向南從中間穿過。九溪土壤為黃壤、石灰土、水稻土,由於長期耕作,熟化程度高,土壤肥沃,農業條件優越。

2安順九溪村的社會形態

安順地區屯軍主要來自當時生產較發達的江南地區,進入黔中,肩負著防守、屯墾的雙重任務。農民對土地的珍視,屯堡人也不例外,九溪村東、南、西、北四方都建有土地廟,村民家中也供奉土地神位,投射出屯堡人對土地的依賴與希望。

農業為村民生計的根本,但九溪土地資源有限,九溪人需要尋求別的生存之道,九溪處於產糧區和交通線的過渡位置,此為屯堡村寨的經商活動提供契機,九溪與其他屯堡村寨的經商活動形成一種分工,在分工合作基礎上形成交通線與田壩區有機的組合,形成九溪“亦農亦商”的傳統。

九溪經濟生活仍發揚著“重農耕、善工商”的特點,屯堡人除種植糧食作物以外,還飼養各種家禽,手工業很發達。屯堡人地處交通沿線,導致屯堡人在生產分工中還擔任貿易和副業的生產職能。

自民國初年到解放初期,九溪為屯堡糧食加工和貿易集散地,興盛時2000多人村子就有300人從事米生意。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

川西南漢族移民文化孤島現狀一以冕寧宏模鄉、鹽源長柏鄉、木裡項腳鄉為例

一冕寧宏模鄉自然地理環境與歷史沿革

宏模鄉位於冕寧縣東南部,距縣城27公里,鄉政府所在地吳海,東與安寧河為界,與石龍公社隔河相望,西與白嶺公社交錯,南與先鋒公社接壤,北與復興公社交界。宏模鄉地處安寧河西側,西北高,東南低。

六十年代由於砍伐嚴重,低山一帶出現荒山。此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暖春早,乾溼分明,氣溫年差較小,日照一年在半數以上。宏模鄉管轄松盛、文家屯、力爭、四和、青龍、勝優、新陽、山河、半邊山、孜家山和拉白11個村委會。

1 民俗

九溪村至今還保留著佛事活動。在屯堡人眼中,玉皇、關公、灶神等神靈都被認為是菩薩,每年正月初九、二月觀音會、六月雷神會、七月中元會、十月牛王會等,都為婦女參加的佛事活動。佛事活動為婦女進入中年後必修功課,據調查,九溪村828戶人家參加佛事活動就有481戶,佔58.1%。可見,佛事活動在屯堡生活中扮演重要地位,為屯堡社會重要的節事活動。

尤其是2000和2001年的過河會,把佛事活動推向顚峰,參加此活動人數最多時達到數萬人。地戲被當地人稱為“跳神”,為屯堡社群族群性活動,也為屯堡與非屯堡人區別的重要標誌。地戲不僅是村落內部的重要活動,而且是村落與村落之間相互交流與認同的重要載體。每年的正月和七月,屯堡聚落都以地戲為中介到對方村落進行演出,進一步加深雙方的族群認同。

2 宗教信仰

有一種信仰延續六百年沒有被周圍所同化,最重要原因就是宗教信仰觀念的內聚力量。屯堡人信仰不是單一型,而是儒、釋、道、巫均有。屯堡地區設定有大大小小寺廟,通常寨子小的設定兩三個、寨子大的五六個。九溪宗教信仰的公共場所居多,譬如大堡的汪公廟、后街的龍泉寺、小堡的青龍禪院、村南鎖水處文昌閣以及村四周的15處土地廟。

九溪人宗教信仰之神分為家族神、民間神、歷史人物神等,這些共同構建九溪人多元的精神世界。九溪人宗祖觀念極強,每家堂屋正壁都設有神龕,供奉祖先牌位及神榜。神堂祭祀為年三十,屆時擺香案,刀頭肉、蠟燭、雄雞、酒、茶,然後放鞭炮,燒紙錢,儀式完畢,開始年夜飯,農曆中旬的堂祭也在家舉行。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

二 冕寧宏模鄉的社會形態

木裡項腳、鹽源長柏、冕寧宏模漢族主要在藏彝走廊區域內活動,此地自然地理複雜,與中原地區平原和沿海地區的沖積平原截然不同。橫斷山區特色鮮明,凹凸不平的地表,生物多樣化,氣候、水文、交通、習俗等方面差距顯著,這些因素造就三地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1冕寧宏模鄉的經濟生活

宏模人主要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副業從事花崗岩、鐵礦巖採掘、石材加工、釀酒等,其中以養蠶為主。稻田利用率很高,一年可耕種兩次,產量高,畝產兩季可達2000公斤。經濟作物豐富,包括早熟的蔬菜,還有柿子、西紅柿、黃瓜、青椒、大蔥等,還主要飼養有豬、牛、雞、鴨、魚等。

宏模人所處的地區交通方便,自然條件好,加上其手腳勤快,所述這一帶漢族經濟條件不錯,人均年收入可達6000元。

2冕寧宏模鄉的民俗

冕寧位於四川西南,境內有大量少數民族存在,位於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地區,漢族歲時習俗明顯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川西南與雲南省臨近,風俗亦受到雲南風俗的影響,同時受到成都平原的影響,歲時習俗呈現多元化特徵。

本地漢族歲節以春節、端午、中秋為三大節,其他尚有火把節、中元節兩個重要節日。冕寧宏模火把節隆重而獨具特色,白天誦經,黃昏點燃火把,川主廟前的火把高丈餘,粗兩圍餘,上設定焰火桷數個,屆時點燃焰火,令人目不暇接,規模宏大。

由於蔬菜少,經常以山間的野菜、菌類作為補充,春節時喜歡做臘肉,平時吃臘肉和菜豆花,只有宰豬的時候才吃鮮肉。平時飲食花樣簡單,但在婚喪嫁娶之時,卻要辦九大碗。由於交通不便,傳統文化在此得以較為完整的保留,譬如晚清漢族服飾,漢族的祖先崇拜等。

封閉大山一方面成為保護傳統文化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卻阻礙了村落漢族與外界的交流和學習,導致一些傳統習俗至今仍有留存。筆者在長柏黑地村考察時,村中重男輕女思想嚴重,表現為漢族家庭,男子當家,女子地位低下,就餐時不能與男人共桌,等男人用餐完畢,方可上桌。

交通不發達的古代,文化如何溝通?談談西南地區的文化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