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廣西境內一共有十二個民族,那就

是以漢族為主體,同時還有其他十一個少數民族共存。這十一個少數民族,

分別是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十一個少數民族。

廣西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聚集的結構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兩千多年前,也就是先秦時代,我國嶺南一帶居住著百越少數民族。

在廣西地區最早出現的百越少數民族部落,史書記載為蒼吾、西甌和駱越。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根據考證,廣西壯族與侗族的祖先,應該是百越系統的西甌與駱越等部族。在秦始皇征服嶺南設定三郡之後,這也是烏滸、理、僚等少數民族的族稱。在唐宋之後,這些少數民族分化組合,成為嶄新的民族,這就是廣西壯族、侗族的形成開始。

明朝時候,廣西的水族、仡佬族、毛南族等逐漸形成,這些都是廣西的土著少數民族。

漢族人遷移在廣西曆史

漢人遷移到廣西,開始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當時,征伐百越少數民族的秦軍大多數都留戍在嶺南一帶。

在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南越,把嶺南三郡改為蒼梧、鬱林、合浦等九郡,遷移到廣西的漢族官兵與百姓就逐漸增多了。

三國南北朝的時候,伴隨著北方中原地區的戰亂,大批漢族人南遷入境廣西,在桂東北的荔浦、資源、富川、賀縣、平樂一帶封侯食邑。

北宋時候,朝廷在鎮壓儂智高起義之後,在桂西壯族地區一共設定了三十六個土州、七個土縣,以及永平、太平、湖潤、橫山等寨。土州縣雖然大多數以土人(少數民族領袖)為官,

但如師爺的重要職位都是由知識與經驗豐富的漢人擔任,這也代表漢族人開始遷移到廣西的桂西山區。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明朝的時候,一部分漢族人隨著朝廷大軍進入了廣西。當時,一些漢族商販從外面帶商品換來山區裡面的土特產,不少漢族商販也定居在交通便利的城鎮的鄉村。

這樣,明朝時候,廣西也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的局面。

從整體上來說,兩千多年來,廣西的主體民族壯族和漢族的人口比列,呈相反的方向發展。壯族佔據廣西總人口比例,從遍佈全區轉到退居桂西(包括桂西南和桂西北)。

漢族佔據廣西總人口比例卻是由小變大,由北而南、由東而西漸進。

有資料統計,在明朝之前,漢族人口只佔廣西人口的兩成。根據歷代史書記載的數字考查,清朝以前,廣西人口發展速度是非常緩慢。

如明朝朱元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廣西人口數為1,482,678人。

可是,經歷了清初戰亂之後,清朝中期廣西人口呈較快增長的趨勢。如在乾隆十四年(1749),廣西人口4,162,142人,嘉慶十七年(1812)廣西人口發展到8,678,250人,到鴉片戰爭前夕,發展到9,340,018人,比明朝萬曆六年(1578)人口增加6倍,佔當時全國人口的2。34%4。

到了清朝中期,廣西的漢族與壯族人口占據比例分別是對半。

造成廣西人口增長較快,

主要還是大量外省漢族移民的湧入。

為何清朝大量漢族移民湧入廣西,主要有這些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一清朝廣西環境之改善

自古以來,廣西都是瘴疫之鄉。由於瘴疫疾病的影響,使廣西在歷史上都是流放犯的發配之地,令北方漢人都感覺畏懼,很多外省官吏都是死也不願意來廣西任職。

因此,瘴疫疾病成為阻礙廣西與外界交流的一種巨大的障礙。

明清之後,伴隨著外省遷移到廣西的漢族移民數量逐漸增多,這些漢族移民在廣西開山墾田,砍伐原始野林,這也使彌散在廣西山嶺的瘴氣也逐漸消散,對人體危害性也越來越減少。而且,伴隨著醫藥的進步,人們也發明了治療瘴疫疾病的辦法。

這樣,古代廣西氣候由於瘴疫疾病的驅除,改善了住人環境,氣候也變為更加宜人,這也為大量外省漢族移民的遷移創造了條件。

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康熙帝諭九卿雲:

“雲南、貴州、廣東、廣西舊有瘴氣,從前將軍賴塔進徵雲南,留八百人在廣西,俱為瘴氣所傷。今聞雲南惟元江微有瘴氣,餘俱清和,與內地無異矣。”

在這裡,“將軍賴塔進徵雲南”,就是賴塔將軍進雲南征伐吳三桂叛亂時候,留八百人在廣西,都被瘴氣傷害。

可是到了康熙五十六年,也就四十年的時間,廣西環境卻與中原內地沒什麼差異,證明瘴氣被驅除了。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雖然康熙這一段話也不一定屬實,卻反映出廣西環境的變化。在清朝以來,瘴疫疾病獲得了很大的消除,自然吸引了大量外省的移民前來。如在趙翼筆下記載,

在乾隆三十一年的鎮安府治天保縣,地處在桂西南的偏僻之地,瘴氣都被全部驅散,可以看到移民也深入到廣西的各個腹地,人口也獲得了繁盛。

二清朝交通之改善

清朝交通的改善,也為大量外省移民進入廣西創造了條件。

廣西地勢特徵是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四周都被高山環繞,中間呈盆地狀,盆地內山嶺和丘陵起伏,小塊平原相間雜。

廣西古代道路交通源遠流長,從秦始皇開通靈渠之後,廣西與外界就有了水路相連。但是廣西境內一直都是水路交通為主,再加上連綿起伏的山嶺與遍佈的丘陵,導致道路的路幅面積很窄,能通行牛車、馬車的路段非常少,廣大農村與邊遠山區自然是道路崎嶇,交通蔽塞。

在清朝的時候,朝廷出於政治、經濟和邊防的目的,在廣西增修了許多道路。在清朝增修的道路,已經深入到桂中、桂西南等人煙稀少的少數民族聚集地。

如擴建了連線今天武鳴縣、宣化縣到今天南寧的高峰嶺路;修建了蓮花九莄(今天田陽縣田州鎮)的山口到波洪泛(今天德保縣坡洪)的道路;修築了今天昭平縣東50餘公里接米嶺一帶的接米嶺道,方便昭平的文化、寧化、招賢諸裡的農民赴縣城交糧納租。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在清朝的時候,朝廷在廣西修建的官道有這些:

第一,南北線路,主要是桂林官路(桂林與湖南連線)。

桂林通安南大道,桂林與越南連線。蒼梧大道,桂林經梧州通廣東的大道。梧州經博白通廣東的大道。南線就是通到廣東石城縣(今廣東廉江縣),西南線就是沿南柳江而下,達到今天廣東的合浦(今屬廣西)。

第二,東西線路,主要就是柳州通到貴州的大道、思隴經百色通雲南、貴州大道、藤縣經南寧至上林土縣(今田東縣思林)大道。

在清朝時候,廣西的水運商港興盛,比較繁忙的內河航線主要有這幾條:

第一,桂林至梧州,全長342公里的桂江航線。

桂江乃是西江重要一大支流,發源於興安縣,北與靈渠相連線,然後從湘水抵達洞庭湖注入長江,抵達南京透過京杭大運河抵達北京。桂江下游的匯合點就是梧州,然後向東轉入西江抵達廣州,匯入南海。

第二,鬱江航線。

鬱江就是右江與左江在豈寧之宋村匯合處至桂平段稱為鬱江,全長424公里。鬱江乃是西江的主要支流,鬱江支流左、右江都流經過桂西、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

左江與越南一水相隔;右江與雲南、貴州兩省也是一水相通,自古以來為出海通商水道。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第三柳江航線。柳江也是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

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貴州流入廣西的主要河道,都是由柳江航運所興盛。柳江也是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貴州省獨山縣。清朝時候,柳江航線是連線貴州與廣西的重要航道。貴州黔東南的榕江、黎平、錦平一帶需要的食鹽,從廣西柳江而上運輸到貴州各地。貴州的木材、茶油、白蠟等物資,也從柳江沿江而下運輸到兩廣與兩湖。

貴州流入廣西的主要河道,都是由柳江航運所興盛。

第四,西江航線。

潯江與桂江在梧州的匯合,簡稱為西江。西江航線的始發站梧州,就是地處在珠江的中游,扼制廣西的水運咽喉。自古有“水控三江”之說,經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透過西江航線,廣西的物資都可以運輸到廣州珠江出海口,廣州珠江出海口的物資也可以抵達廣西,可謂是促進兩廣的經濟與貿易往來。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除了這四大航線之外,

廣西各大幹線的航線還有柳江上游的融江和龍江,潯江的主要支流繡江即北流江,流入北部灣的南流江河欽江,這些都是清朝時候廣西重要的水上交通線路。

三改土歸流運動大力推行

清朝實施“改土歸流”政策,

為漢族移民的遷移與漢文化的傳播掃除了地域的障礙,也為廣西民族地區文化的發展創造了契機。

土司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也是以夷制夷的產物。土司制度表面上是沿襲任用土著少數民族中的貴族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在保留各個少數民族內部生產方式不變的情況下,

要求少數民族長官“土司”、“土官”徵納貢賦,在形式上也保證了政治上統一。

土司制度大多數實施奴隸制度,對土民也就是少數民族民眾殘酷剝削與壓迫。土司也把自己領地當成獨立王國,這也阻礙了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

為此,明朝中葉開始,封建王朝就在廣西一些地方推行廢除土司的運動。

清朝的康、雍、乾時期,在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等省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加強了對南方地區少數民族的集權與控制。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在改土歸流之後,漢人可以自由出入少數民族地區,不再如土司制度時代嚴格,這樣有利於外省漢族移民到廣西邊遠少數民族做生意,或者雜居定居。當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時間越久,婚姻相通,彼此之間同化與融合。

四美洲雜糧作物的引起

廣西很多是山區,土地都是不可種植水稻的。但是,玉米、馬鈴薯等美洲農作物由下南洋的商人陳振龍傳播到內地,這也使廣西氣候溼熱的山區和高地適合紅薯、玉米、馬鈴薯一類雜糧作物的生長,產量也是非常高,

這也使南方不毛之地山區的貧瘠之地,變為可耕種、具有開發價值的土地,這自然也使中原地區膨脹激增的人口遷移到廣西的山區開荒種地。

為什麼清朝中期廣西人口暴增了六倍,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格局

這樣,清朝玉米、馬鈴薯、紅薯、花生、大豆等多種農作物的引入與推廣,使過去廣西大部分蠻荒的山地與丘陵地區,也被充分利用起來。再加上水稻產量的提高,可以使廣西的土地養活更多的人口,也有大量的剩餘穀米運往廣東。這樣,兩廣商業貿易的興盛,

推動了省內外人員的交流頻繁,吸引了廣東大量漢族移民來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所以,清朝大量漢族移民遷移廣西,使廣西人口爆炸了六倍,

基本也形成了今天廣西漢族為主體,以及漢族與壯族等少數民族雜居的民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