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上海博物館明天即將開幕的重磅考古大展“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其展覽名稱“宅茲中國”出自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也是最早“中國”一詞的出處。尊內的銘文中,“宅茲中國,自茲乂民”一句最為出名。這段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的重要歷史事件,但“宅茲中國”裡的“中國”二字並非如今的意思,是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區”,是一個方位的描述。

“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透過200餘件(套)夏商周時期的珍貴文物,帶領觀眾順著歷史的軸線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探尋先秦時期波瀾壯闊文明的神采與魅力。

兩年前,國家博物館曾舉辦過一個青銅器特展“宅茲中國——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展覽名稱中的“宅茲中國”與上博此次特展名稱“宅茲中國”有著相同的出處,均出自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也是目前所知最早“中國”一詞的出處。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何尊腹底銘文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宅茲中國兩家國內頂級的文博機構,不約而同取“宅茲中國”作為其青銅器特展的“題眼”,更顯示這四個字對於闡釋中國青銅文明和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重要意義。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何尊銘文拓片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何尊銘文拓片據上博介紹,“宅茲中國”出自西周早期青銅器何尊的銘文,也是最早“中國”一詞的出處。何尊腹底銘文122字,記載了武王滅商和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洛邑的史實。銘文裡的“中國”是方位詞,接近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心、中央,表示國之中央的意思,指的是今洛陽一帶。

“宅茲中國”背後還有哪些內涵,它和現在專指國家的名詞“中國”所指有何不同?這就要說說青銅器何尊和它背後的故事了。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何尊(非本次展覽展品)國寶“何尊”現收藏於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為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國家一級文物。作為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何尊被放置於單獨的高臺展櫃之中,許多人慕名而來,就為了一睹這件造型雄渾、紋飾華麗的國寶神韻。 追溯往昔,何尊銘文的發現者是上海博物館的老館長、著名的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聯絡上博此次展覽,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緣分。

1963年,何尊出土於寶雞市賈村鎮。發現之初,何尊曾被村民拿回家中裝糧食,兩年後又流落到廢品收購站,差點就被銷燬。寶雞市博物館的專家在收購站見其造型凝重雄奇,紋飾嚴謹而富有變化,斷定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便以收購站當初購入的價格30元將這尊銅器買回博物館。經考古人員確認,這是一尊西周早期時的青銅酒器,浮雕為“饕餮紋”。這尊銅器成了寶雞市博物館1958年成立後徵集的第一件青銅器。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馬承源1976年發表於《文物》雜誌的《何尊銘文初釋》1975年, 國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宮舉辦 “ 全國新出土文物彙報展”, 這件銅器被調北京展出, 著名青銅器專家、 時任上海博物館保管部主任馬承源受命參與籌備 , 在清理何尊鏽蝕時 , 看到何尊的底部較平, 就想會不會有銘文, 於是剔除銅鏽, 發現了12行122字的銘文, 這一發現轟動了學術界 , 使何尊身價倍增。

據學者釋讀,整篇銘文的大意是:成王開始在成周營造都城,對武王舉行豐福之祭。 四月丙戌這 一天,成王在京宮大室中對宗小子進行訓誡,內容講到宗小子的先父公氏歸隨於文王,文王受到了上天所授予的統治天下的大命。武王在消滅“大邑商”也就是滅商以後,則告祭於天說,我要以此地天下四方的中心作為都城,就從這個地方來統治人民吧!成王還對宗小子說,你這個青年人應該看到你的父考公氏有勳勞於上天, 要很敬重地祭祀啊。王有恭順的德性,能夠順應上天,真是教育了我這個遲鈍的人。成王的告誡結束後,何被賜予三十串貝,何因而造了這個尊,時在成王第五個祭祀年。

何尊的銘文記載了文王受命 , 武王滅商 , 成王完成武王遺願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記錄了天子對於宗小子何的訓誥之辭,還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後在嵩山舉行祭祀時發表的禱辭,即“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統治萬民,這是周王朝開國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也勾勒了周天子定鼎洛邑、治理天下的宏偉藍圖。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銘文上的中國二字學界普遍認為,何尊最大的價值是銘文中“中國”二字作為片語最早出現。儘管它與現在的“中國”不是同一概念,更有“國之中央”、“天下四方中心”的意思,但這種提法與國名“中國”的出現之間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關聯。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何尊銘文“中國”在何尊中,“國”的準確寫法是“或”。《說文解字》釋“或”為“邦也。從口從戈,以守一。一,地也”,“或”字之後又分化出表示國家的“國(國)”與表示疆域的“域”。此時“中或”雖然主要還只是一種地理概念,但也奠定了後世表示政治共同體概念的“中國”之基礎。

學者研究指出,“中國”一詞的概念和內涵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演變、發展、擴充的。在華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於受天文地理知識的限制,總是把自己的居域視為“天下之中”,即“中國”,而稱他族的居域為東、南、西、北四方。“中國”最初只是一個方位區劃上的概念,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婦好鴞尊商代晚期1976年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即將在上博“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中亮相在殷墟甲骨文中,就發現商人已經具備了東、西、南、北、中的概念,商人還自稱“中商”,把西方方國稱為“西或”,東方方國稱為“東或”。這個“中”字在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裡像一根長杆,上中下三部分均有飄帶,學者推測是古代的一種側風標杆,因為位於方向座標的中心,所以就有了“中間”的意思,到戰國文字裡才省略飄帶,中間的圓形也變成方形,與後世“中”的樣子一致。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司母辛觥商代晚期 1976年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河南博物院藏即將在上博“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中亮相在殷商甲骨文卜辭裡,“中”和“國”都沒有放在一起連用,直到鑄造於公元前1038年的何尊銘文第一次出現“中國”。

武王在戰勝商朝以後,自稱“宅茲中國”,也就說他要在商朝故地定都。這段記載在傳世文獻中也有提到。《逸周書·度邑》說周武王滅商之後返回,卻為周室國祚夜不能寐。雖然商朝已經滅亡了,但商族在商朝故地勢力仍然強大,如何保持周人對中原的統治呢?他認為,以前夏朝定都的洛水灣到伊水灣一帶,地勢平坦沒有險阻,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就在中原規劃修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不過,武王還沒著手營建東都就去世了,由武王弟弟周公旦輔政其子成王。周朝初年,還有殷商的舊臣和貴族反抗周王朝統治。周公沒有忘記武王的遺志,在兩次東征平叛之後,加緊新都城的營建。查勘地勢後,周公選擇了洛水和伊水流經的平坦之地。周公又反覆占卜,終於選定了四方進貢距離都相等的天下中心建立新都城,這就是何尊記載的“中國”。

所以說,何尊的銘文史料價值極高,不僅因為銘文中首次出現“中國”二字,而且銘文記載也證實了周成王營建成周洛邑這樣一個重大歷史事件,與《史記》《尚書》等史籍記載相互印證,有證史補史的作用。“司馬遷在《周本紀贊》中認為當時周成王仍未遷洛邑,但何尊的銘文開篇便有‘唯王初遷宅於成周’的記載,證實了成王確實遷居到洛邑。”

從“宅茲中國”特展,看最早“中國”的出處與內涵

何尊(非本次展覽展品)據稱,1988 年,馬承源到新落成的寶雞青銅器博物館參觀時,聽講解員介紹何尊為鎮館之寶時,他當即指出:它應是鎮國之寶,不僅僅是你們的鎮館之寶。

上博此次展覽意在呈現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雖然鑄有“宅茲中國”銘文的何尊並未在展出之列,但就“宅茲中國”的內涵來理解定此為展覽名稱也是恰如其分。

(本文參考中國文物報《何尊——最早記錄“中國”一詞的青銅器》以及新華社、北京晚報關於何尊相關報道)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