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嵩明:小板凳 樓道會 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

本文轉自:雲南網

昆明嵩明:小板凳 樓道會 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

“小板凳 大走訪 聽民聲 解民憂”議事會

“小區綠化雜亂無章”“小區太大,沒有我們老年人休息的椅子”“小區沒有健身器材”……近日,昆明市嵩明縣嵩陽街道龍泉社群在嵩蘭馨苑小區組織召開“小板凳 大走訪 聽民聲 解民憂”議事會,社群兩委成員、物業管理委員會成員、小區黨支部黨員、樓棟長、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小區居民50餘人紛紛拿著小板凳圍坐在一起,喝著茶,乘著涼,一起說說自己家門口的新問題,討論小區怎樣做才能更美麗。一時間,民情懇談會充滿了煙火氣息,許多人恍惚間彷彿回到了數十年前,大家晚飯後聚在院壩裡,一起聊天的和睦場景。

社群是城市治理體系的最基本單元,社群治理水平直接關乎著千千萬萬百姓的幸福指數。近年來,嵩明縣嵩陽街道堅持黨建引領,積極面向居民需求,堅持“一竿子插到底”,透過“小板凳”“樓道會”等形式,將民情懇談工作向社群居民深入、向基層管理的末端滲透,在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的影響下,社群居民逐漸融入共建共治共享中,與社群共擔治理事務,聯手彈響了一支又一支基層治理“協奏曲”。

昆明嵩明:小板凳 樓道會 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

“小板凳 大走訪 聽民聲 解民憂”議事會

黨建引領社群牽引 小板凳上話未來

嵩陽街道龍泉社群嵩蘭馨苑小區是個棚改搬遷房小區,居住人群多為老年人,小區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和小區的管理不到位,導致小區存在安全隱患,居民憂聲重重。

針對此問題,嵩陽街道透過黨建引領社群治理,發揮黨建在社群治理中的全面引領統領作用,推動社群黨組織、志願者隊伍與網格治理體系融合成“一條心”,充分發揮街道、社群黨組織親和強、接地氣的優勢,把“等群眾來”變為“到群眾中去”,主動到嵩蘭馨苑小區召開院壩民情懇談議事會,利用小板凳圍坐閒侃的形式,拉進街道、社群與居民群眾的距離,讓轄區居民群眾放下“心防”,面對面交流,全面瞭解小區當前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居民群眾的所想、所需、所求,聽心聲、解心結、暖心窩,並潛移默化帶動居民群眾慢慢參與到基層治理中來,共話小區發展,共謀小區幸福美好生活。

有了“小板凳”,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對話,敞開心扉,紛紛分享著自己的需求和建議意見。龍泉社群黨總支書記袁曉東介紹,針對居民反映的問題,社群採取簡單問題現場辦、複雜問題“清單式”逐個辦,力爭做到事事有迴應、件件有著落,一定給“小板凳”成員們一個滿意的交代。

樓棟長羅應蘭說,龍區社群“小板凳”搭起了幹群關係的連心橋。下一步,龍泉社群將繼續堅持以黨建為引領,透過“小板凳”工作法,不斷延伸社群服務觸角,探索社群基層治理新模式。

昆明嵩明:小板凳 樓道會 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

“小板凳 大走訪 聽民聲 解民憂”議事會

聚成紅群 匯成智囊 樓道會里促和諧

9月2日晚19:00,嵩陽街道嵩陽社群組織銀杏人家小區居民召開首次樓道會,以期透過鄰里之間的樓道會議,進一步美化最佳化社群環境,豐富社群樓道文化建設,提升社群居民自治能力,助推“最美樓道”建立工作,在社群形成文明和諧的良好氛圍。

嵩陽社群黨總支書記張羽介紹,樓道是居民的共有空間,每一個人回家路上,都希望感受到溫馨、溫暖的社群、樓道文化氛圍,組織開展樓道會,目的是本著共同傾聽、共同商討、共同解決的原則,讓社群“兩委”班子成員、銀杏物業、業委會、居民群眾幾方一起座談交流,引導物業、業委會、居民一起參與樓道整治,消除樓道不文明現象,創建極具特色的“最美樓道”。

張羽表示,樓道議事會之前,嵩陽社群多次對轄區內的樓道情況進行摸底,工作人員入戶宣傳和勸說保持樓道整潔的重要性,動員大家進行清理。如今,樓道衛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社群便計劃趁此良好勢頭,利用“樓道會”的共商共建能力,匯聚熱心市民組成“智囊團”,攜手打造最美樓道,還居民一片文明和諧的環境。

樓道會召開後,不少熱心居民提出最美樓道建設建議,黨員中心戶蘇耀波建議,最美樓道可以融入一些中國家風的東西,讓現在的年輕人感受到濃濃的“中國味”;住戶楊世李則建議把樓道作為一個社群文化的載體,讓更多的居民和好點子參與進來。今年66歲的樓棟長兼物委會委員段麗敏表示,樓道會可以經常召開,大家聚的時間多了,相互熟識了,好多工作推進起來就順暢多了。

張羽表示,此次以“打造最美樓道”為主題的樓道會的開展,全面激發了社群居民參與社群事務管理的熱情,讓民意得到充分及時的表達。嵩陽社群將繼續透過黨建引領,社群牽引,以民主協商議事會、樓道會、小區黨群服務中心等載體,讓居民廣泛參與到社群事務中來,不斷推動社群治理建設再上新臺階,讓居民切實感受到“回家”的溫暖。

昆明嵩明:小板凳 樓道會 把問題解決在家門口

“小板凳 大走訪 聽民聲 解民憂”議事會

共建共治共享 力爭服務群眾“零距離”

嵩陽街道黨工委相關負責人李卓介紹,基層治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來自社群居民的內生自治動力。以往的社群治理中,一直強調街道、社群相關黨員幹部的個人能力。其實不然,不論是街道還是居委會,都應該學會“搭臺”,讓社群能人在臺上“唱戲”,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只有啟用鄰里關係,培養社群居民的責任感、參與感,社群治理才能更快更深地推廣開來。

近段時間,嵩陽街道對標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目標,透過社群黨總支推動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企業、社會組織和小區居民多元共治,實施“社群吹哨、部門報到”互動機制,凝聚“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力量,從多個維度找準不同利益主體間的訴求結合點與平衡點,以互惠互利為準繩探求最大公約數,有效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目前,嵩陽街道正在探索“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群,居民事商量著辦”的方式,引導鼓勵轄區各社群工作人員分片包乾,做到對自己責任範圍內每家每戶的情況都瞭如指掌,社群網格員需每天入戶走訪,現場解決問題,無法當時解決的形成問題交接單逐級上報,網格、社群、街道上下形成聯動,各級黨組織協同發力,將服務群眾“最後一米”變為“最美零距離”,用一件件、一樁樁小事讓大家收穫更多的幸福感。

雲南網記者 李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