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影響因子真有這麼重要?

學術界為之頂禮膜拜的“神物”和“法器”:影響因子和被SCI資料庫收錄,嚴重誤導了科研方向,“唯SCI論”、“唯影響因子”甚囂塵上,但與學術期刊發展的自然規律和初衷相違背,期刊社也在提高影響因子上費盡心機。那麼,影響因子真有這麼重要?

SCI影響因子真有這麼重要?

一、SCI分割槽

SCI在國內通常用於職稱評定、專案申報、專案結題,不同級別的專案對論文的發表要求也不同,如省級專案在國內普刊、核心期刊或SCI四區發表即可,若國家級專案則要求一般發表在SCI一區或二區。

國內常用的SCI分割槽標準一般以中科院釋出的為準。以2021年12月20日為例,《2021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割槽表》共設定18個期刊大類,按照各類期刊影響因子劃分,呈金字塔形式分佈,即前5% 為該類1 區、6% ~ 20% 為2 區、21% ~ 50% 為3 區,其餘的為4 區。顯然在中科院的分割槽中,1區和2區雜誌很少,雜誌質量相對也高,基本都是本領域的頂級期刊。

二、不可過度看重影響因子

發明期刊評價指標的美國科技資訊所的Garfield博士曾發出警告,影響因子只說明期刊和編輯尋找好稿子的能力,而做評比用,則是危險的。然而,只看重期刊影響因子的論文發表卻越來越普遍。在這種大環境下,有必要了解影響因子計算的侷限性,力爭破除“唯影響因子”的錯誤觀念。

1、計算方法的侷限性

SCI影響因子的計算只考慮過去兩年內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即一篇論文對期刊的貢獻時間只有兩年。顯然,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很多具有創新性的前沿科學研究,因其超前的思維想法並不會被同時代的科學家或學者被接受,導致其被引用數較低,這並不能說明論文質量不高。愛因斯坦於1905年首次提出相對論,直到1919年相對論才引起物理學家的廣泛關注。

2、期刊資料庫的侷限性

SCI影響因子是基於所收錄的資料庫而計算的,但中文期刊被收錄的比例較低,有近5000種中文期刊被SCI資料庫拒之門外,影響了引用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

3、期刊評判標準繁多

被引用數只是評判期刊的一個標準,並不能全面反映期刊的出版質量和學術影響力。Scoups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資料庫之一,從期刊指標、文獻指標、研究者指標三個方面綜合評判期刊質量,力爭為學者提供全面、客觀的資料幫助篩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