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長期“沉浸式”戴耳機易患噪聲性耳聾,醫師提醒

33歲的郭女士最近心煩意亂,她的雙耳時常嗡嗡作響,到醫院進行耳鏡檢查,卻並沒有發現耳部器質性病變。醫生詳細詢問郭女士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起病經過後發現,她的耳鳴原來與長期佩戴耳機有關,後確診其患上了噪聲性耳聾。

在通勤路上、休息或入睡前調高音量聽歌、追劇、刷短影片,享受“沉浸式”的體驗,這樣長期、持續地使用耳機後出現耳鳴,極有可能是噪聲性耳聾所致。從門診情況來看,隨著現代生活中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使用頻率增高,噪聲性聽力損傷的人群正在年輕化。

注意!長期“沉浸式”戴耳機易患噪聲性耳聾,醫師提醒

新華社資料圖

什麼是噪聲性耳聾

噪聲性耳聾,是一種常見的感音神經性耳聾,多為雙側發生,少數表現為單側耳聾,起病緩慢。

長期接觸噪聲可導致耳蝸內毛細胞(一種不可再生細胞)破壞,毛細胞一旦喪失,就會出現聽力障礙。這種聽力障礙最初只累及高頻聽力,此時患者的症狀往往較輕,很容易被忽略,只有透過專業的聽力檢查才能確診。初期的聽力損傷是可逆的,但隨著噪聲接觸時間的延長,聽力障礙會慢慢累及中低頻,也就是常說的言語頻率。此時患者會由於發現交流障礙等問題而就醫,遺憾的是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後期聽力改善效果並不理想。

事實上,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更容易受到噪聲影響,大到施工噪音,小到隨身攜帶的音樂耳機,都有可能變成噪聲性耳聾的元兇。一些特殊職業從業人員如割草機工人、建築工地工人、KTV工作人員、飛機場引導員等,就不得不長期暴露在嘈雜的環境中,這類人群一定要特別注意保護聽力。

出現哪些症狀需要警惕

前文提到的郭女士因出現耳鳴症狀就醫,後續進行了一系列詳細的聽力檢查,結果表明:她因為通勤乘坐地鐵,長期在地鐵上使用耳機並調高音量,所以不知不覺患上了噪聲性耳聾。

耳鳴是噪聲性耳聾的常見症狀,一般出現較早,為持續性的高調音,有人形容這種聲音像蟬鳴音或電流聲,總之是一種令人感到非常不悅的聲音。

總結臨床經驗,有長期接觸噪音史的人,在生活中出現以下症狀要及時就醫:

1。面對面交談時,經常感覺聽不清楚,要求對方重複;

2。接聽電話總感覺周圍環境太嘈雜,聽筒聲音小;

3。看電視或開會時,別人感覺正常的音量,自己聽起來卻比較吃力;

4。本來不是大嗓門,卻開始不自覺地提高說話音量;

5。出現間歇性或持續性耳鳴;

6。在噪音環境中出現頭痛、頭昏、心情抑鬱、血壓升高等症狀。

持續使用耳機不超40分鐘

預防噪聲性耳聾,關鍵是要注意減少噪聲暴露,遠離噪聲汙染源,避免長期處於高噪聲(尤其是80分貝以上)環境中,必要時使用隔音或者防塵耳塞。在地鐵等高密閉性的噪聲環境中,儘量減少耳機的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間,若必須使用則建議選擇頭戴式耳機。對於入耳式耳機或藍芽耳機,連續使用時間最好不超過40分鐘,音量宜控制在60%以內。

出現噪聲性耳聾要及時就醫,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是銀杏葉提取物、類固醇激素、乙醯半胱氨酸等,遵醫囑根據病情合理使用。對於已經造成嚴重聽力損害的患者,原則上建議儘早選配助聽器,以保護尚存聽力,助聽器的降噪功能還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溝通質量。

除此之外,患者還應選擇低鹽、低脂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並且積極治療原發病,尤其是要重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礎疾病的治療。

(作者:北京市第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

注意!長期“沉浸式”戴耳機易患噪聲性耳聾,醫師提醒

醫師提醒

確診職業性噪聲性耳聾

需要符合3個條件

我國針對職業性噪聲性耳聾的防治出臺了診斷和評估標準,患者確診需要符合3個條件。

1。連續噪聲作業工齡3年以上;

2。純音測聽檢查結果為感音神經性耳聾,聽力損失呈高頻下降型,雙耳高頻聽閾≥40分貝;

3。根據較好耳語頻(500Hz、1000HZ、2000HZ)的平均聽閾做出診斷分級。

此外,對於非職業性噪聲性耳聾的診斷,一般需要進行專業的聽力檢查,主要是排除其他原因(如老年性耳聾、藥物性耳聾、突發性耳聾等)導致的感音性耳聾,醫生會結合患者的噪聲暴露史和檢查結果做出診斷。

(原標題:長期“沉浸式”戴耳機易患噪聲性耳聾)

流程編輯:U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