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網際網路企業的歧路:分拆,還是獨大?

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文/陸離 監製丨闌夕

5月28日,

京東物流

正式登陸港股,上市首日股價開盤即高開,股價漲幅一度超18%,總市值接近2800億港元,成為國內僅次於順豐的第二大物流公司。

這也是繼京東健康之後,

京東集團

又一拆分獨立上市的子業務公司。而從去年至今,百度宣佈拆分小度科技獨立融資發展、網易拆分雲音樂尋求在港股IPO、甚至順豐也傳出了拆分同城業務的訊息……

中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正迎來一波子業務拆分熱潮,這已是肉眼可見的事實。

有趣的是,以FAANG為代表的美國同行們卻仍保持著不斷併購的步伐,用巴菲特他老人家的話說,這些企業正在滾大雪球的道路上,尋求讓雪道變得更溼更長。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中美科技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差異究竟從何而來?

1

中國科技企業愛分拆,

底層邏輯是什麼?

其實,分拆上市早就是我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基本操作了。

早在2012 年,

阿里

就把支付寶進行分拆,圍繞支付業務逐漸完善構建起了一個金融巨擘螞蟻集團,直到去年申請在科創板上市,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再比如2016年,騰訊把旗下的QQ音樂業務與中國音樂集團進行合併,透過資產置換股權成為大股東並組建騰訊音樂集團,最終在2018年底完成赴美上市。

還有新浪與

微博

、騰訊與閱文、網易與網易有道、

搜狐

與搜狗/暢遊……在拆分子業務獨立發展上市這條路上,已經有相當多耳熟能詳的成功案例。

在我看來,中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熱衷此道,有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其一,子業務分拆意味著更健全的激勵機制,有利於業務創新發展。不難看出,只有業務成熟的巨頭企業才會選擇拆分一些前景可觀的創新業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巨頭企業可分配的核心利益——股票和期權非常有限。

而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網際網路行業,人才挖角競爭激烈,拆分業務成立子公司,針對管理團隊和重要員工推出更可觀的股權激勵策略,讓其實現從員工到股東的角色轉換,工作積極性提高,帶動業績持續提升,這是留住和激勵人才的一步好棋。

比如搜狐在2010年宣佈拆分搜狗線上搜尋業務成立子公司,由此前任搜狐CTO兼搜狗負責人的王小川擔任CEO時,張朝陽就曾直言,這次戰略重組將給予搜狗團隊良好的激勵,使得搜狗的業績與團隊有直接關聯。

其二,拆分子業務,意味著後者可以突破企業主業務所圈定的發展局限,獲得更大市場成長空間。

這並不難理解,以阿里拆分支付寶成立螞蟻金服為例,阿里董事局主席、CEO張勇曾解析過分拆支付寶的邏輯:不拆分,支付寶充其量是淘寶裡面的一個大部門,解決的是淘寶的問題,拆分後,它帶來的市場機會絕對是原來的場景下所看不到的。

事實也的確如此,拆分前,支付寶不過是承載了淘系購物的支付工具需求,拆分後,在支付的基礎上延伸出了理財、保險、日常繳費、虛擬信用卡等更多元的金融服務。

再比如京東物流,作為企業物流,其無疑是成功的,說是為京東電商的好口碑撐起了半邊天恐怕都不為過,但如果站在一家社會化物流企業的角度去看,京東物流仍然是封閉的,根據其招股書顯示,目前京東物流總訂單的超過半數仍然來自京東商城,訂單量也還低於順豐、通達系。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從京東集團分拆出來獨立上市,意味著京東物流要走向開放,從企業物流蛻變為物流企業,唯有如此才能在更廣闊的的市場中深耕更多價值。

其三,分拆後的子業務可以擁有獨立評估體系,從而獲得更合理的市場估值和融資,也有利於公司戰略聚焦。

相較於公司內部的一個業務板塊,分拆成立新的公司可以減少資訊不對稱,讓市場更加充分認識到子公司業務狀況與成長前景,從而帶來更合理的估值和融資。分拆同時也會讓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業務板塊之間的內耗,戰略和資源更加聚焦,更有利於產品服務成長。

比如新浪董事長兼CEO、微博董事長曹國偉在2014年微博上市之初這樣解釋分拆微博的原因,“微博獨立上市後有了獨立評估體系,新浪可以騰出手來重新規劃新浪網的發展。”

這三方面的原因都或多或少推動了國內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傾向於拆分的主觀意願,而近年來客觀環境也越來越利好拆分。

2019年12月,中國證監會正式釋出《上市公司分拆所屬子公司境內上市試點若干規定》,為企業在A股拆分上市掃清了最後的障礙,大環境的愈發寬鬆也為更多企業分拆上市鋪平了道路。

當然,分拆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不利於母公司的股價——在京東物流上市認購火爆、開盤大漲的同時,京東集團股價微跌,距離今年2月高點已經跌去了33%,這是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拆分子業務對於母公司是“損失”。

2

分拆這麼香,FAANG為啥不動心?

分拆上市對於企業而言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利大於弊,但貴為美國科技網際網路五大巨頭的FAANG卻提不起什麼興趣,反而保持著買買買的“獨大”策略,這又是為什麼?

比如Facebook在2020年先後收購了GIF動畫公司Giphy、計算機視覺公司Scape Technologies、深度學習公司Atlas ML、CRM初創公司Kustomer,還在印度、東南亞地區投資多家企業。

一方面,這取決於FAANG們的各項業務關聯性更強,很少有脫離了主業務領域進行的業務創新——如果有,也往往會選擇拆分,比如谷歌早在2016年就將無人駕駛業務拆分成立waymo獨立運作。

在此基礎上,FANNG無論投資併購還是內部創新,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為主業務服務,這也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其致力於讓主業務所在的雪道變得更溼更長,以滾出更大的雪球。

以蘋果為例,從硬體到軟體再到近年來快速崛起的音樂影片內容等服務業務,但這一切都圍繞著蘋果的手機和電腦業務,透過構建硬體+軟體+服務的生態打法,在創造更多利潤的同時,更是為蘋果手機、電腦等核心業務打造護城河。

在2020年,蘋果收購了邊緣AI、語音助手、計算機視覺等方面的五家公司,這依然是為了強化蘋果的主業務產品和服務能力。

比如收購的Voysis在智慧手機對話介面開發尤其是自然語言互動方面頗有成就,這可以強化蘋果的Siri語音助手,再比如蘋果在去年年底花2億美元收購的Xnor。ai,後者專注於提升智慧手機、無人機等硬體裝置的AI部署效率,可以更好地幫助蘋果提升產品的AI能力。

相較於此,分拆企業尤其是巨頭企業等於是分拆利益關係,在主業務和創新業務聯絡緊密的環境下,這會削弱大公司的綜合優勢和協同效應。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母公司遭受的“損失”上。比如2014年9月eBay拆分PayPal,1年後PayPal以500億美元市值上市,到2019年市值增長至1100億美元。反觀母公司eBay則江河日下,在與亞馬遜的競爭中愈發趨於弱勢地位,在2019年同期的市值也僅為PayPal的三分之一。

所以有聲音認為,正是對這次拆分前前後後的準備導致eBay被幹擾了大半年時間,讓其既錯過了2015年假日季的銷售高峰,也混淆了未來發展戰略。

在我看來,這其實也離不開中美網際網路企業在分拆子業務時對發展規劃的巨大差異。

阿里與支付寶、eBay與PayPal這兩個案例所屬領域高度相仿,分拆後結果卻迥異,正是因為美國網際網路企業拆分後往往不再有關聯,近乎分道揚鑣。PayPal與eBay分拆後,雖然簽有一份5年運營協議,但僅僅過了4年,eBay便宣佈終止與PayPal的合作。

反觀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拆分子業務之後仍會盡量保持版塊協同和集團式發展的狀態,母公司不僅會給予子業務更多靈活性和獨立性,在該有的平臺、資源、技術、渠道乃至人才支援等方面也並不吝嗇,助推子業務更好地增長髮展。阿里與螞蟻金服就是一個最直觀的例子。

另一方面,美國領先發展多年的資本市場結構更完善,公司激勵制度更加合理,絕大多數時候不需要分拆業務就能更好地激勵和留住人才團隊。

簡單地說,相較於我國上市公司的激勵工具仍較為單一,侷限於期權和限制性股票,美國同行們早已玩出了更多花活。以谷歌為例,其董事會薪酬委員會可採用激勵工具包括期權、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單位、股票增值權、購股權等等。

事實上,早在2012年穀歌就為了解決“員工股權激勵會稀釋管理層控股權”的問題而發明了C類股,即不包含投票權的股票,與包含1個投票權的A類股和包含10個投票權的B類股區分開來,此後成為谷歌發放給員工激勵的主要股票型別,這種玩法也被Facebook學去,成為了既有效激勵員工,又能鞏固管理層控制權的有效方式。

話說回來,選擇“一家獨大”也並非就全無問題,雪球越滾越大會造成壟斷,來自政府的反壟斷壓力一直是造成美國巨頭企業分拆的主要因素,遠有AT&T的一分為八,近有微軟打了5年官司繳了天價罰款才避免被拆分。

就在去年10月,美國國會公佈了一份針對谷歌、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這四大科技巨頭的反壟斷調查報告,在這份經過16個月調查、長達440頁的報告中認定,四大巨頭在關鍵業務領域擁有“壟斷權”,並濫用了其在市場上的主導地位,建議對反壟斷法進行廣泛地修改。

這無疑意味著,儘管FAANG從主客觀兩個角度看都沒有拆分子業務的訴求,但在不遠的未來,其仍然面臨著被反壟斷政策拆分的困境,這簡直就是美國科技巨頭命中註定的一種迴圈。

3

寫在最後

總的來看,無論是拆分子業務獨立運作發展上市,還是不斷併購做大母公司,都既有優點,也有缺陷,卻並無高下之分。

很多時候,這其實是企業在不同環境、不同時期、不同狀態下做出的不同選擇罷了。

而中美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在發展規劃方面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中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更喜歡多撒種子,培育出一個百花齊放的苗圃,美國科技網際網路企業則傾向於把肥料堆積在一起,種出一棵粗壯茂盛的大樹。

中美網際網路企業的歧路:分拆,還是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