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從全盛到滅亡只用了三年

在缺乏機械的古代,即便是皇權,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的。

在頤和園中,有一塊叫作青芝岫的巨大北派太湖石。這塊石頭長8米,寬2米,高4米,重量大約為30噸,如同一座巨大的屏風擺在樂壽堂前的庭院裡。當年,這塊石頭髮現於距離北京城幾十公里外的良鄉。如今,一箇中型吊車和一輛重卡,可以輕鬆地將它運送到陸地上的很多地方。

北宋從全盛到滅亡只用了三年

(頤和園青芝岫,圖片來自於網路)

但在並不遙遠的清代,還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簡單機械,30噸的重量就成了巨大的負擔。最初發現石頭的人為了移動它而傾家蕩產,只好棄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動用了皇權的力量,才將石頭移入頤和園中。

但如果是一塊更大的石頭呢?

比如,大約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從南方的太湖中就發現了一塊巨型太湖石,大約有15米高(約合五層樓),需要近百人手牽手才能將其環繞。凡是見過這塊石頭的人都會被它巨大的規模驚到,不由自主產生崇拜之情。石頭也不是移往幾十公里外,而是從太湖到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梁(現河南省開封市),當時的人們又該怎樣才能完成任務呢?

根據記載,中國古代淡水中的船隻最大載重量為2

000石,實際使用載重量只有四分之一,也就是500石,大約摺合30噸,只能勉強載得動青芝岫規模的石頭,對於更大的則無能為力。那麼要移動這塊石頭,就必須建造更大的專用船隻才行。

船建造完畢,將石頭拖出水,只是運輸的第一步。

這麼重的石頭陸路運輸是不可能的,只能走水路。運輸船從太湖出發,進入京杭大運河的江南河段,從江南河北上進入長江,從長江岸邊的江都(現江蘇省揚州市)進入京杭運河的淮揚河段。從運河轉入淮河,再順著淮河的支流泗水北上,到達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頭將開始它的最後一段,也是最艱難的旅程。

北宋從全盛到滅亡只用了三年